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
7月14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通报彰显了党中央对整治形式主义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以“零容忍”态度为基层减负,向形式主义“开刀”。
形式主义是侵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原体”。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建设文旅项目,导致资金浪费、项目烂尾,到黑龙江绥化市考核隐形变异、指标繁杂,让基层疲于应付;再到一些单位和行业协会违规开展创建示范活动并收费,种种乱象严重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极大地挫伤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责任心缺失。只想着个人的“政绩簿”,而忽视了群众的“民生账”;只注重表面的“花架子”,而不关心实际的“里子”。在决策时,不深入调研、不尊重客观规律,仅凭主观臆断盲目上项目;在工作中,过度依赖考核排名、痕迹管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让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和“材料报表”的泥沼。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看过程不看结果的行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推进,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打折扣。
在信息化时代,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手机里的工作群、APP越来越多,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些地方,在整治形式主义的过程中搞“虚假整改”,表面上精简了文件会议,实际上却通过“白头文件”“小范围会议”等方式继续加重基层负担。这些新问题、新表现,给整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从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到制定《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再到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整治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把整治形式主义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加强督促检查。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反对形式主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形成有力震慑。
整治形式主义还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一方面,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危害,自觉抵制形式主义的侵蚀。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规范权力运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让真抓实干者得到褒奖,让弄虚作假者受到惩戒。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以此次通报的典型问题为镜鉴,深刻反思、举一反三,认真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要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不留绩”的事,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为基层减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