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培之前,我一直在观看《百家讲坛》中王崧舟老师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讲座。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词教学是有最高境界的,那就是努力做到读懂一首诗词,参透一段人生!
国培第三天,在淮北师大附小观摩了南京市金陵小学胡建同老师的一堂古诗词教学之后,我对王崧舟老师那句话的理解便是更加地根深蒂固了。
胡建同老师执教的这堂课确实是一堂好课!首先,他对于词人的解读便颇有意思:“纳兰性德,文可吟诗作赋,有清代第一词人之称;武能骑马射箭,乃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如此文武双全之人,古往今来一人而已!”解读完之后,胡老师便请学生说说听到的“一”。虽然是无意注意,但孩子们还是很快就把三个一给说了出来。孩子们对于词人的了解,就这样被一个简简单单的环节轻轻松松地搞定了。
其次,胡建同老师的朗读指导徐疾有度,颇有功力。指导学生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胡老师依据学生学情设置了三个层次:正确、节奏和韵味,并逐一推进。指导学生读正确,胡老师主要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和易错词――榆关、那畔、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风一更雪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在指导学生体会“更”的读音时,他没有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交流对“更”意思的理解,再去探讨“更”的读音,这样的学习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最容易形成深刻印象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时,胡老师还创意性地植入了一个语文知识。在出示标画出停顿的词后,胡老师还刻意地让孩子们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出另一处未画出来的停顿。虽然有点困难,但还是有孩子发现了,那就是词阙之间的停顿。于是,胡老师便在黑板上,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板书了一个大大的“阙”字。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胡老师创设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教学环节:一个是招贤榜(根据上阙的内容,体会动人画面,以小记者的形式呈现),一个是练武场(小组合作,根据下阙的内容,体会动人画面,以小编剧的形式呈现)教学中,胡老师借助注释催发孩子们的想象,不仅让孩子们品读词句,还指导他们尝试说出隐藏在词句里的画面――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在长相思。
最后,胡建同老师设计的资料拓展与现场练笔也非常的有意思。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胡老师特地引入了纳兰性德的另外一首词《河传·春浅》:“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词中所写景物,正是纳兰性德思念的美好场景,于是,愈“身向榆关那畔行”,便愈“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时候再次回文,品读“风一更雪一更”时,那种落寞悲伤的情绪就更加真切自然了。因为有了这一个教学环节的铺垫,所以才会有后来孩子们精彩的展示,不过可惜的是,那个孩子自编的词,我只是匆匆听过,却没来得及一字一句记录下来……
尽管胡建同老师的这堂课上得非常的棒,但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那就是在韵味品读上,还欠缺了一些劲道,没有能够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读懂一首诗词,参透一段人生!
《长相思》这首词写在纳兰性德二十七岁陪同康熙皇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旅途之中。因为其父明珠位极人臣,所以康熙皇帝对纳兰性德是既赏识又提防,因此,年纪轻轻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就这样被一个一等侍卫的身份,永远禁锢在康熙皇帝的身边。想要建功立业却又报国无门,想要回归故土却又皇命难违,就是在一个左右为难的情境,才造就了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读出隐藏在词中的纠结与对比:上阙的静与下阕的动,上阙的暖和下阙的冷,上阙的近与下阕的远……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反反复复的品悟中,真正读懂纳兰性德内心的孤寂与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