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南唐 / 李煜 / 望江南二首
若论对于亡国之痛的体味之深,南唐后主李煜绝对是其中之一。二十五岁登基成为一国之主,年近四十国破投降,此时,距离他生命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光,而就是这短短的时光里,他写下了太多被后人一代代传唱的经典之作,可我们这些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痛苦的人,所能了解的,终究是表面的皮毛。
这两首望江南,按时间算应该是他刚刚被送到汴京,被封为违命侯、右千牛卫上将军时所作的,右千牛卫上将军,听上去是高阶武将的官职,其实是一个没有职权,没有从属的虚衔,大宋皇帝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李煜甘愿做一个安乐降臣,所以他的生活,近乎于软禁,到处是监视的耳目,他的日常起居,一言一行,每天都会上报。
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没想做什么出格的事,对于他来说,能够宅在家中填词谱曲,了此余生也挺好,他本就醉心于文字、音律和书画,作为第六子,本来都轮不到他接任国主之位,可造化就喜欢弄人,命运选中的,偏偏就是他,于是,一切都已经注定,他爱诗词,也死于诗词,还如愿的被后人捧为词帝。
此时的李煜或许还想不到他的生命即将要终结,刚刚住进自己的侯府,虽然不如南唐的宫殿宏大华丽,可毕竟不用再操心国事,不用再担心如何抵抗宋军,不用再面对一众朝臣去分辨忠奸,所以,比起后来的《虞美人》、《乌夜啼》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这两首《望江南》,还算是比较平和的。
这两首同调的望江南,描摹了两幅江南故国的美景。第一首写春景中的情,第二首写秋色里的思。两首开头都用“闲梦远,南国正”开头,直白的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闲人”只能在梦里去往远方的故国,重温那里的春景秋色,表达自己的孤寂悲凉,着笔不多而意韵幽远,言辞朴实却催人心动,处处见情又笔笔有意。
第一首,一个“芳”字,点明了主旨,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千娇百媚,馥郁馨香。接下来,便是全方位的描绘一个立体而动态的春景:金陵城外的秦淮河,春日踏青泛舟,船上载歌载舞,冠县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江面倒映的“绿”,是春天独有的颜色,是生机勃勃的,也是让人心情舒畅的。七个字,一个欢快愉悦又景色宜人的场景便便呈现在眼前。
紧接着,便是泛舟之后上岸踏青的实景描写,柳絮漫天飞舞,满城都是,这是明写飞絮,暗指春风,有春风吹拂,柳絮才能满城飘飞,滚动轻尘,一个“辊”字,用的妙绝,这滚滚轻尘哪里来?一是春风,二是车马行人,又是七个字,一幅车马来往不绝,人头攒动的踏春景象便跃然纸上。
春风乍起,游人如织,踏青也为赏花,所以,可以不明写风,却很难不明写花,可李煜却做到了。他只剩下五个字,写花,怎么写都不够用,所以,他将笔锋一转,改为写赏花的人。既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会“忙杀看花人”,一个“忙杀”,将百花的繁盛和美艳,赏花人的摩肩接踵,兴致高涨,开心欢乐的场面都尽收其中。
第二首写秋色,用了一个“清”字,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清凉、清明、清澈、清朗、清爽、清冷、江南的秋色,也让李煜从春的喧闹愉悦中回到了清寂的现实,身在宅中,却如登高望远一般的看遍南国秋景,由远及近,由静至动,从无声到有声,情绪和心思,也含蓄的收在其中。
极目望去,千里江山都已经披上寒色,寒色,是清冷的,也意味着凋零。一个“远”字,更是含义重重,是所见的江山太远,是故国山河已远,也是心中的江山远隔。而在江山掩映之下,是无边无际的芦花丛中漂泊着一叶孤舟,这就像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在这汴京城中,自己,无疑就是这漂泊无依,随时会倾覆的孤舟。
这样孤独凄苦的情景,唯一的慰藉,就是那一缕来自明月照耀的小楼上的笛声,这清冷的夜晚,这孤寂的孤舟,这清冷的月光,这一缕清亮孤绝的笛声,吹笛人搅动了孤舟之上的人心?还是孤舟引发了吹笛人的哀怜,以笛声相合?从魏晋到隋唐,笛声都是象征离别愁苦,孤独的哀思,这寒色秋山,千顷芦花,一叶孤舟,冷月高悬,小楼笛声,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思有想。
两首词,对比极其明显,李煜的心思,也很明显,作为词帝,其遣词用字造句堪称绝妙,不写而写,不着而着,不露而露,内涵深藏此间,意境只在其中,这诗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若是他一直这么写,估计还能多活几年,可惜,后面他越写越激烈,越写越露骨,终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惜乎!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