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盘古开天地》为例
佐藤学老师在他的论著中提出了“教育研究的三种视角”,其中一种是以“蚂蚁之眼”关注细微。这一种视角的转变,让我们平时处于“远观型”的观课模式向“参与型”转变,让“经验型”走向“实证型”。真正走进课堂,视角下移,专注于学生的学习,从而反思课堂“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但是,进入课堂,我们究竟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反思什么?很多老师依然一头雾水。今天的课堂,我们走进三年级的课题研讨——《盘古开天地》,从四个不同的视角,以一种“蚂蚁”对待泥土一样的专注精神去感受、去聆听。
一、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版本的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的比较,学生通过找相同点,感受神话中的关键情节是不变的,从而把故事讲清楚。再通过寻找不同点,感受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学习把故事讲生动,学会顺着盘古的身体变化的想象,再次改编神话。” ——课题组长
“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找到共同点,学会用情节梯梳理文章情节。探寻他们的不变,学会想象写话。”
——上课教师
“通过找相同的地方,梳理文本。”
——听课教师
听完三年级的课题研讨,我把三个不同角色的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认识进行了一次梳理。大家发现,课题组长的目标是基于“读神话,讲神话”为终极目标的,上课老师就变成了“梳理文章情节,想象写话。”然而,在听课老师眼里,这堂课绕来绕去都是为了梳理文章情节而已。
目标不一样,就会改变教师的言语系统。课题组长的目标,上课老师没有真正领会,所以,课就上岔了。上课老师没有按目标开展教学,听课老师眼里,很多支架就成了噱头,而非教学的需要。
无论是“登山型”还是“阶梯型”的课堂,看似脚踩西瓜皮的共同体课堂也好,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传统课堂也罢,这节课要把学生朝哪条路上引,教师必须清晰,传达给听众也必须清楚。不然,就会逃离语文的学科本质,协同学习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二、学习指令是否清晰?
“请大家一起读读不同版本的《盘古开天地》,找一找有什么相同之处,圈圈画画,跟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下达了这个指令后,我细致地观察了我身边的小Q和小R。
(小Q和小R都没有翻开语文书,直接在资料纸上圈圈画画)
小Q:我找到了“天地不分”。“重而浊的东西下降,轻而清的东西上升”。还有“天地都分开了”。
小R:还有天地都升高了一丈。
小Q:(表示认同。也画下来了。)
(两个人沉默了好久,看看有时间,就继续找,但是没有翻开语文书。)
小R:这里说变出了花草,那里也有这个句子。
小Q:好像是的。那就画下来吧。
从他们的讨论中,不难发现,对于老师要求比较相同之处,第一步应该是语文书与资料的对照,他们都没有做。接着,在寻找共同点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在寻找句子表达形式上的相同点,但是,好像从教师的引导看,应该是故事情节上的相似之处。
所以,如果换一种明确的方式: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和资料,对比一下,在故事哪些情节上有相似的地方,请把关键词划一划,并和同桌用自己的话交流交流。”
学习指令就变得清晰,一是打开两份资料,二是独立思考,三是对比的是情节相似点,四是同桌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这样就避免了推开教科书,从表面文字表述上找共同点的困扰。
三、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是否有鸿沟?
“老师,我知道你画情节梯的用意了。”
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会为孩子点赞。但是今天的课堂,当小G起身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为自己感到脸红。几曾何时,我们设计了很多圈套,带着孩子们走进自己挖的一个个坑里。因为照顾自己的设计,幻想着孩子们跟着自己走过这里,就能推进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于强势地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声。渐渐地,孩子们就不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始揣测老师的意思,以读懂老师为上课的目的。
回顾这堂课,当老师让学生找相同的时候,学生在“盘古的身体变化”的描写究竟是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上纠结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点,其中一个同学说:“我认为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时候,资料里面讲述得更具体而已。”可是,老师没有抓住这个精彩的“球”,顺着自己的答案绕来绕去,把孩子们带向属于老师的问题理解中。至少有一半孩子下课了,都不知道是相同还是不同。
另外,在梳理文本情节的时候,很多孩子说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按“天地不分,分开,创造万物”来梳理,可是老师一定要把学生绕进自己的预设中:文本按天地和盘古的变化来写的。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毕竟是弱势群体,只有无奈地向教师妥协。
可见,共同体的课堂,考验的是教师如何放弃自己,排空自己,跟着学生的思维顺势而为。
四、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得到成长?
学生经历了这样一场学习,跟自己没有进入课堂相比,是否得到了成长?这就是共同体“关于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可是,我们老师往往凭借“经验”,想象着学生的学情,从而下意识地通过比较神话的“变”和“不变”来梳理问题,解读神话的奥秘。是否想过,如果没有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也能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写话呢?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习的“起点”和“终点”,这才是判断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前不妨做个简单的前测——
1.讲神话故事,你一般需要怎么准备?
2.请一个中等的学生试一试,讲一讲。
如果学生讲故事依靠背诵,那就有必要梳理情节,找到变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讲神话。如果中等的学生能把故事情节基本讲完整,但是不够生动,那就要把课堂重点放在如何讲生动上。
确定了起点,在最后环节,再次让学生分享前测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我们老师心中就有了底。
课堂观察的量表有千万种,但是,共同体课堂下,我们需要从“倾听关系的建立”、“挑战性议题的选择”、“学科本质”这“金三角”出发,分析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才能让学生学习有价值和意义,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