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情绪劳动」代价大,怎样减少内耗?

今日播客听到一个故事。

星巴克向咖啡师提出要求,在每杯咖啡上手写一句留言,如:把握今天或你很棒,以促进情感联系。

听起来挺温馨?但许多一线员工表示,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在高峰时段,还要腾出手来传递温暖,让人的确有些吃不消。

这种强制积极和快乐的情绪劳动,实际上给员工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情绪劳动,指员工为了满足组织的期望,而在工作中调控自身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努力。

其他公司也面临类似情况,在蒂芙尼,推出了一款名为「蒂芙尼快乐」的内部APP,要求员工发布传递积极情绪的内容。

结果,员工们将其戏称为强迫快乐。

这些看似企业文化的需要,实际上是让员工提供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与基本礼貌不同。

礼貌是源自个人对他人的尊重,而非出于工作职责或职业角色的要求。

情绪劳动则是员工被要求在工作中,控制调整甚至伪装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工作目标或满足公司明确或隐含的期待。

例如,即使心情低落,也需保持积极和微笑;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仍需待其如初恋。

这种付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努力和潜在的心理生理代价。

然而,它也是当今职场中常被忽视,某些领导觉得理所当然的一种行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它所带来的消耗呢?


1. 有意识地练习同理心抽离

在保持共情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建立心理边界,以保护自我并维持情绪稳定。

我们需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卷入点,留心是哪些事件、话题或人际互动让你感到情绪失衡,找出它们。

以此设立心理边界,明确自己的情绪底线,并学会说不。

例如,面对向你抱怨的同事,你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关心他的,但是我不需要解决他的所有问题,你是支持者,而非拯救者。

保持适度的关怀,不过度卷入。

我们可以保持倾听,用平和的语气回应,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对方自我觉察和处理。

就像课题分离。


2. 将不良情绪记录下来

表达性写作,每天抽出几分钟,写下那些困扰你的事情,哪怕只是简短的几句话。

例如,我今天感到烦躁,因为会议太多。

书写有助于整理我们的思绪,释放认知资源。

研究指出,未处理的负面情绪会以未完成任务的形式滞留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激发负面反应。

当我们把这些糟糕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后,可以帮助大脑从情绪反应模式切换至理性模式,即从情绪的体验者转变为情绪的观察者。

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情绪的控制感,降低情绪反复带来的影响。


你是否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到疲惫的情绪劳动时刻?

又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呢?

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经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