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播客听到一个故事。
星巴克向咖啡师提出要求,在每杯咖啡上手写一句留言,如:把握今天或你很棒,以促进情感联系。
听起来挺温馨?但许多一线员工表示,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在高峰时段,还要腾出手来传递温暖,让人的确有些吃不消。
这种强制积极和快乐的情绪劳动,实际上给员工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情绪劳动,指员工为了满足组织的期望,而在工作中调控自身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努力。
其他公司也面临类似情况,在蒂芙尼,推出了一款名为「蒂芙尼快乐」的内部APP,要求员工发布传递积极情绪的内容。
结果,员工们将其戏称为强迫快乐。
这些看似企业文化的需要,实际上是让员工提供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与基本礼貌不同。
礼貌是源自个人对他人的尊重,而非出于工作职责或职业角色的要求。
情绪劳动则是员工被要求在工作中,控制调整甚至伪装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工作目标或满足公司明确或隐含的期待。
例如,即使心情低落,也需保持积极和微笑;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仍需待其如初恋。
这种付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努力和潜在的心理生理代价。
然而,它也是当今职场中常被忽视,某些领导觉得理所当然的一种行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它所带来的消耗呢?
1. 有意识地练习同理心抽离
在保持共情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建立心理边界,以保护自我并维持情绪稳定。
我们需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卷入点,留心是哪些事件、话题或人际互动让你感到情绪失衡,找出它们。
以此设立心理边界,明确自己的情绪底线,并学会说不。
例如,面对向你抱怨的同事,你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关心他的,但是我不需要解决他的所有问题,你是支持者,而非拯救者。
保持适度的关怀,不过度卷入。
我们可以保持倾听,用平和的语气回应,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提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对方自我觉察和处理。
就像课题分离。
2. 将不良情绪记录下来
表达性写作,每天抽出几分钟,写下那些困扰你的事情,哪怕只是简短的几句话。
例如,我今天感到烦躁,因为会议太多。
书写有助于整理我们的思绪,释放认知资源。
研究指出,未处理的负面情绪会以未完成任务的形式滞留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激发负面反应。
当我们把这些糟糕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后,可以帮助大脑从情绪反应模式切换至理性模式,即从情绪的体验者转变为情绪的观察者。
这种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情绪的控制感,降低情绪反复带来的影响。
你是否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到疲惫的情绪劳动时刻?
又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呢?
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