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于1925年,出生地在豫西黄河边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属于贫农家庭。
父亲兄妹四人,他是老大。也就是说,我有两个叔叔和一个姑姑。三叔小时候送给我姨奶(也就是父亲的二姨)做儿子了,但我们一直来往着,很亲近的。
母亲则生于1939年,老家在山西省沁水县,和著名作家赵树理是同乡。至于具体是哪个乡,哪个村,母亲至今也说不上来。据母亲说,我有三个舅舅,两个姨妈,母亲最小。
人生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缘份这个东西。
就这么距离遥远的两个人,后来居然生儿育女,相扶相携了一辈子。
说来话长,据母亲回忆,大概在她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1945年前后吧,为了躲日本兵,外公、外婆带着她和几个舅舅,一路从山西流浪到我们河南,后来流落到父亲所在的村子里。途中,她亲眼看到二舅和许多的中国人死在了日本人的子弹下。
外公带着一大家子人,流落到父亲所在的村子以后,饥寒交迫,又无容身之地。是当时的我爷爷收留了他们。借给他们一孔窑洞,又送给他们一斗黑豆充饥,才使他们一家度过难关。
后来,外公外婆在父亲所在的村子里生活了好几年。这期间外公靠做些小买卖,和给人做苦工维持生计。再后来,49年全国解放了,外公外婆思乡情切,又带着舅舅回到了山西老家,却把母亲留了下来。说是为了报答我爷爷奶奶对他们一家人的救命之恩,待我母亲长大成人后,好给我父亲做老婆。那一年,母亲才十二岁。
母亲等于是奶奶家的童养媳妇。外公外婆走后,母亲像个大人般,帮着我奶奶做家务。织布、纺花,下地,什么活都干。但是奶奶人好,性格温柔,并没有怎么难为过我母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后来,母亲十五岁那年,就和大她十四岁的的我的父亲结了婚。十六岁,就生下了我大哥,做了母亲。
母亲后来回忆起来总说,大概是上辈子欠我父亲的,居然千里迢迢,隔着千山万水,来给大自己十四岁的一贫如洗的我的父亲做老婆,伺候他一辈子。我们都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