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一个陌生的名词,一个自然的概念,很难与现实社会当中的事物理解联系起来。 而任正非和马化腾,赋予了灰度更多含义,拓展了灰度的内涵和外延,让灰度瞬间有了亮度。
今天在查找资料时,偶然发现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灰度这个概念,与道德经中的恍惚一章何其相似,相通。通过查找,发现任正非在2010年1月14日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灰度的观点:
“我们常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其实就是缺少灰度。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来说,还会划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我们看看道德经中对恍惚的阐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任正非的灰度思维其实是源于道德经中恍惚之说的,他的意义在于透过混沌状态,透过恍惚状态的内部运行规律,发现光明,即未来的方向。
腾讯马化腾曾在2012年向广大合作伙伴发出公开信中,谈了对灰度的思考,并提出了灰度法则: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这些思考来自腾讯14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我很尊敬的企业家前辈任正非也曾经从这个角度有深入思考,并且写过《管理的灰度》,他所提倡的灰度,主要是内部管理上的妥协和宽容。但是我想,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创新和企业管理的灰度更意味着时刻保持灵活性,时刻贴近千变万化的用户需求,并随趋势潮流而变。那么,怎样找到最恰当的灰度,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跑越远?既能保持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转,又让创新有一个灵活的环境;既让创新不被扼杀,又不会走进创新的死胡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快速变化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企业作为互联网生态里面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个方面都具有与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我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这个法则具体包括7个维度:
分别是: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
需求度: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
速度:快速实现单点突破,角度、锐度尤其是速度,是产品在生态中存在发展的根本
灵活度:敏捷企业、快速迭代产品的关键是主动变化,主动变化比应变能力更重要
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
开放协作度:最大程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
进化度: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本身在无控过程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创新度: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充满可能性、多样性的生物型组织的必然产物”
不得不说,华为和腾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庞然大物,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灰度对恍惚的诠释,任正非和马化腾对道德经的演绎。道德经归纳了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表象,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中的灵长类物种,也脱离不了这种大道。所以认识它、了解它、理解它、应用它,将是人类的福祉。
每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灰度,去实现光明。
你找到人生的灰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