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其实让爱情进入坟墓的并不是婚姻,而是无知。
我们对婚姻,爱情,感到惶恐。其实不过是因为对于在感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办法很好的去应付。我们只能从非常有限的知识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只依赖旧有的知识永远是没有办法成长的,只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接下来说说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远远超过了期望。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也时不时地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理解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一些反常行为。这本书让我从新定义了亲密关系,也让我从这段失败的亲密关系中成长起来,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你一些启发。
亲密关系包括很多种,有亲情,友情,爱情等,其中爱情算是亲密关系中的特例。冲突最大,最让人心碎,可以说是美好与冲突并存,至亲至疏。很多伴侣都是从最初的怦然心动到后来的反目成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常,我们对爱的理解实际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者是你自身对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但真正的爱其实是无条件的,没有办法从别人哪里得到,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触发。一段关系的目的也不是彼此给予与接收,而是帮助你了解自己,挖掘出你自己心中的不完整,然后在去修补、接纳。简单来说,人类有两大感情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这些需求并不会全都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就会把这些未满足的需求投射到自己的伴侣身上,就是说,我们找的伴侣一般都是我们很需要的人,或者说我们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那个人。
大家都知道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往往是两个人最甜蜜的时候。其实,爱情最开始的喜悦,来源于我们幻想着自己的需求即将被满足的美好期望。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叫“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就算他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清楚的知道你的每个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不是为了依附某个人而存在的。当伴侣不能满足我们需求的时候,心中的一些因为小时候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引起的沮丧、失落感就会被触动。为了避免自己心里出现这种沮丧感,一般来说我们就会对伴侣进行改造。当我们对伴侣改造失败时,也就是说对方的行为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沮丧感,我们就会采取各种比较激烈的方式,比如说:争吵、冷暴力、相互诋毁等等。
我们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从人性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己最脆弱的部分。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往的经验让我们认为那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伤痛是难以忍受的,这就是冲突爆发的原因。冲突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情绪防御机制,采取一些冲突行为来保护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在和伴侣的相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责怪批评他人,很多人都认为是对方做错了,但真实的原因可能不是这样。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意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让自己摆脱了不安,但是你指责他人并不会给你带来很强的力量感,相反他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让人觉得委屈、无力、无助、无价值感。
我们的内心为了逃避旧时心里所产生的那些伤痛,我们不愿意说彼此之间产生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认为对方有能力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但就是有意不配合,所以自己才生气。也是因此把对方越推越远。和我以往所理解不同的是,书中对于伴侣的定位,书中说“我们的伴侣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弥补自己过往的创伤,从而找回真正的自己。”我们的伴侣在人生中扮演了三种角色:
第一就是一面镜子,引发你关注到你的不舒服感;
第二就是一名老师,启发你找到真实的自我;
第三就是一名玩伴,陪伴你走过生命中的一段旅程。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很不舒服的冲突。其中,书中指出一段完整的亲密关系必经的几个阶段主要有: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感情中最美好的阶段发生在月晕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那个能让我们一见倾心的人,从此开始幻想自己即将步入幸福的殿堂。当你发现对方和你梦中情人相差甚远,或者总是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心目中梦中情人的标准时,你之前对这段感情的期盼就灰飞烟灭,此时就进入了幻灭期。当你发现你的努力并不能把对方改造成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无论你做什么还是无法让伴侣满足你需求,此时的你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进而开始放弃。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就是内省过程已经开始的指标。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死气沉沉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放弃的一个阶段。当你挺过了内省期,那么你离亲密关系的核心就很近了。亲密关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座桥梁,找到真实的自己,你对伴侣的态度,其实就是你内心的投影。你通过伴侣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好的,坏的,慢慢弥补上心里的那些残缺,你开始爱自己的伴侣,也就是开始完全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