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还没有说顺口,它将离去,回顾这一年,前半程懵懵的,日子平淡如水。后半程刻骨铭心,却悲欣交集。幸好一路有书相伴,让如笨鸟的我还不至于完全麻木,可以时时飞。
一月:
这月开始阅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经一位朋友推荐阅读,这位朋友是语文同行,但在跨学科教学方面能力较高,可以将语文和其他人文学习游刃有余地融合,且不会丢失语文根本,我对此很是羡慕,所以跟着她的风去阅读。这本书解读历史的角度比较新颖,即从地理角度去探究世界历史发展,之后请教同校的历史老师,这种角度是历史地理学领域。这本书先从宏观角度俯瞰,然后不断缩小范围,不断聚焦,不断递进,从微观上去把握历史,读完之后,我的感觉是从几万米的高空跳伞降下,有惊恐,有清醒,有刺激,有踏实。这本书我没有细作笔记,先欣赏。
这月继续阅读《楚辞》和张炜的《<楚辞>笔记》,将2023年欠下的阅读偿还了,而且认真做笔记和写阅读感受,传统经典作品需要慢读,需要反复读,每次读都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体会。
二月:
马伯庸这个名字是从老杨那里听到的,老杨很早就看过《长安的荔枝》,而且对这本书评价很高,后来我们才知道马伯庸的作品还有《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由此判断他是一位痴爱中国历史的作家,也很对我的阅读胃口,所以我就选择阅读了他的另一作品《太白金星有点烦》。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上瘾地读过一本书了,以现代打工人的心态去趣改《西游记》情节,社畜神仙太白金星每天在上下应对中奔忙,有原则却不失圆滑,有聪明却不会狡猾,借太白金星的眼睛来委婉尽显神仙人间百态,穿梭转换自如,虚虚实实,幽默风趣,以及最后的精神拔高都让我意犹未尽。这本有趣的书,我并没有做笔记,但经常分享给身边朋友,分享也是一种高效阅读方式,不知不觉,记住了很多情节。
也许中了《万古江河》的蛊,向来惧怕地理的我,竟然去买了段义孚著,陆小璇译的《浪漫地理学》,这属于人文地理领域。本以为此次阅读会很煎熬,出乎意料,是很享受的过程。“浪漫”并非徒有其表,我沉浸在优雅的文辞和悠远的哲思中,跟着这本书徜徉在各种奇美的景观中,阅读远比亲临真实场景更舒服。也没有做读书笔记,只是作为游客来此。
因为领着阅读社团的孩子重读《乡土中国》,为了加深印象,也为了拓宽他们的思维视角,我重读了陈心想的《走出乡土 ——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本书较费孝通先生的作品更接近现代生活,阅读心理距离较近。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心想先生也是《乡土中国》的读者之一,且他也是一位现代社会学学者,书中可以对《乡土中国》的一些概念术语进行更通俗的阐释。我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乡土中国》的辅助阅读书籍。
三月:
《风流去》早已定居在家里的书架上,这个月终于开启了对它的阅读。相见恨晚——最大的感受,写得太好了,这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可以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思考深刻,言辞锐利,读的很过瘾,阅读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忍不住叫好,随时都带着这本书,舍不得快读,想慢慢地读,徘徊往复,“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是否记读书笔记的问题上,我纠结矛盾良久,最终实在抵制不住内容的诱惑,记了很多很多。
四月:
继续阅读鲍鹏山先生的作品《风流去》,太过瘾了。
另外速读了徐飞老师的作文书《作文处方》,坦诚地说,这是一次功利化的阅读,为了寻找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对功利化的阅读,若只靠阅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真正地实践,如此才会有效果。
这月终于完成了《楚辞》的阅读,又完成了一个目标,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一首首诗歌地读,一篇篇阅读笔记地写,心里久久不平静,“忧郁”标签真的不适合屈原,也无法准确概括他的生命特征。他的精神魅力很小,小到他的家乡就可以容纳,一篇《橘颂》足矣;也很大,大到宇寰无以承载,一篇《天问》纵横捭阖;而“悲愤”是他生命的主旋律。后世很多人以屈原为精神榜样,他们都没有选错,在和学生共同阅读《屈原列传》时,我曾问学生,屈原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有很多,为什么选择这条不归路,他的死最终没有挽救他的家国,他这样做值得吗?在阅读《楚辞》前,我心里也有些疑惑,但结束阅读后,我会无比坚定地回答:值得!
五月:
按照之前的阅读计划,《楚辞》后就开始阅读《论语》,计划用时为一年多。我选择的《论语》是杨伯峻先生译注的,同时还选择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作为辅助阅读,毕竟是经典书籍,以我个人浅陋的见识水平,很难深刻理解驾驭。
被图书装帧吸引,我还读了三联书店出版社的《12堂小说大师课》,一共有上下两本,每本书介绍了世界12位现代著名小说家,我先读了上本。其中有我熟悉的作家如马尔克斯、卡夫卡等,也有比较陌生的作家,阅读就是不断拓宽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这本书很专业地介绍了小说家的创作过程和特色,而且介绍了作家的代表作品内容和评价,向大众介绍小说家的作者也都是资深的作家和评论家。从书籍内容中可以看到作者们都用心地聚焦小说家的创作特性,不是一般性惯常地介绍,很有特色。起于颜值,而深交于书籍观念,迄今为止,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还沉溺于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分析,或许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或许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或许是老师们也有懈怠思想,总找不到更合适的阅读方法,我觉得每个小说都有各自的特色,既然读者是第二作者,就也应该以适合的视角去阅读,小说就应该用小说的方式阅读。这本书就是如此的观念,我很喜欢。
六月:
临近高考,不仅学生压力大,老师们的压力也比较大,没有静心去阅读,就从书柜里随手拿出鲁迅先生的《野草》。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刻,虽然是短文,也需要慢慢地想,深深地思考。《野草》阅读很慢,也很磨脑,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老茧又被磨掉一层,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了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能让你懂得独立思考的珍贵,敢于质疑,深入思考,不屑盲从。
七月:
之前读过王开岭先生的《精神明亮的人》,对他的思想和文风有很大的兴趣,恰逢暑假,开始阅读他的另一本书籍《古典之殇》,可惜,阅读感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个人认为思想内容远不如《精神明亮的人》。
八月:
这月开启行万里路,一家人前往内蒙去观赏向往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书籍当然是必备的随身物品,这次带了陈隆升老师的《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阅读此书来突破自己的教学瓶颈,教材中的文章要常读常新,教学的对象——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届学生各有特色,且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学情是必备的重要因素,然而实际教学中,我常会轻视这一因素,以前总会自以为是地备教材备教法,结果效果甚微。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把握学情,如何贴近学情,也是我教学的主攻方向。这是在陈老师的博士论文基础上集萃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利用专业教学理论细致分析,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内容遵从实践——理论——实践研究过程。不仅认真阅读,而且详细做了笔记,更大的实践主体就是我了。这本书我近期会常常翻看的。
小杨同学每逢暑假也会买很多书籍,这次亦然。满足他的要求,又买了一些书,其中有马伯庸的,也有张炜的《橘颂》。我刚读过张炜的《楚辞笔记》,极欣赏他的诗人浪漫气质。于是我向小杨请求,借我先读《橘颂》。我同样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画面多彩,这些让我想到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读这本小说,心有余香!一老人一小猫一石屋,文辞简约,散文化小说,内敛中饱含张力。全文充满了屈原楚辞式的诗意浪漫气质。可爱的猫咪名为“橘颂”,还有老友交谈间的“海豹”,虚实相生,始终以植物香草贯穿,但是让我始终不理解的是总提到“夷”字的象形写法。处处象征,处处归去来兮。
九月:
新学期了,又开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忙碌的教学工作,阅读时间明显缩水了,忙中偷闲,出于好奇,读了儿子的藏书之一——丘成桐的传记《我的几何人生》。儿子很少读传记,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其实,书中很多内容令我糊涂,其中有太多专业术语,我只能囫囵吞枣地读,连滚带爬地读。还好没有辜负这次阅读,知其要义:天赋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缺少刻苦钻研,丘成桐,世界当今著名数学家,天赋极高,对数学的兴趣浓郁,没有自恃才高,而是专注如一,视数学为生命。幼年时,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为他事业发展定好方向,也疗愈了他日后的伤痛。《我的几何人生》每一章前都有他自己创作的诗词。
十月未读,家里发生大事,无心读书,默默读生死吧!
十一月:
这月重点读王荣生老师的《听王荣生教授听评课》,教者可以在备课中细致解读文本,可以提前把握学情,可以根据“教什么”来确定合适恰当的“怎么教”,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需要评者理智宏观点评。“君子善假于物也”,教师要善于向同行学习。这本书以教学评一体化的标准,结合不同角度的课例来分析。强调分清不同文章不同教法,强调教学内容连贯性,强调预设和生成。具有很强实操性,我很认真地做摘抄笔记。
十二月:
教学中经常遇到课堂沉默的情况,一时间,我会尴尬,也会生气,更会情绪失控,主观武断认为他们沉默的原因是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听课,冲动下说出伤害他们的话语,这是伤人一千,自伤八百的错误,为了及时改正错误,我求助于凯瑟琳·舒尔茨《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这本书教导我,沉默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课堂参与方式,没有无缘无故的沉默,教师应该接受、理解、尊重、调整教学利用沉默。我认真记下内容,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这一年共读了19本书,《论语》还在继续,会联结2024年和2025年。溯流阅读,有澎湃江涛,有潺潺溪流,有直挂苍翠的瀑布……上善若水,书即我善友,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