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俊祥
夏日午后的故乡有我童年时期的欢乐。
童年正赶上国家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几户或者十几户人家合起来放养一坡羊(“坡”是陕北方言,通量词“群”),轮流着放牧,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劳动合作方式。
在农村,午后正好是娃娃们放学、大人们从土地上刨挖完回家吃饭的时分。上达了年纪的拦羊人斜挎起帆布挎包、头戴着羊肚子手巾、手拿着拦羊铲开始进山里放羊去了。
羊圈门一打开,仿佛刮了一股罡风把那洁白如雪的山羊一下子就吹得无影无踪了。其实是羊儿们圈了一个晚上太饿了,它们急切而敏捷地窜出羊圈门,想进山去吃那嫩绿绿的野草哩;想到沟河边去喝那清澈澈的山泉水哩。村头上升起一股股黄尘,如同炮打雷轰般滚滚而去。大人吆喝着,挥舞着拦羊产;放了学的小孩子们撒着欢扔着随手捡来的土圪垯。这样的场景持续上几分钟,滚滚黄尘便渐行渐远、慢慢地飘散了。
黄土高原上的山村又恢复了先前的宁静。
下地归来的庄稼人“吧嗒、吧嗒”地拉着风箱在造饭,躲在阴凉地下的大黄狗和红公鸡偶尔会发出一两声鸡鸣犬吠。
走了大概两三个小时的羊肠小道,羊儿们边走边吃基本上填饱了肚子。拦羊人把羊群赶进山沟沟里的岩石下,任由它们喝水的喝水、顶架的顶架,最终它们都要卧在岩石下面的阴凉里反刍休息。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吆,红艳艳……”山沟沟里响起了拦羊汉寂寥而又粗犷豪放的信天游。
大山的背洼洼处生长着稀疏的山丹丹花。它们和杂草生长在一起,有时它们会完全被野草所包盖,见不到一点儿阳光,更别说“出人头地”了。只是到了农历六七月份,山丹丹花努力地释放着它内心的能量,在细小而灰绿的茎秆头部开出三朵两朵红得鲜艳的花朵。那些血性的红和预示着吉祥美好的六个花瓣,成为陕北人永久传承的图腾。
我从部队转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算起来也有二十多年再未见过山丹丹花了。
前年夏天,我儿时的伙伴明生邀我回老家到他新办的农家乐去看一看,说他种了一大片“山丹丹花园”,正是花开时节,从城里慕名而来的赏花客络绎不绝,能踏破门槛子哩。
我和妻儿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喝了一杯老砖茶,从明生的农家乐出来,朝西走200米用砖铺成的坝顶小路,就到了西山脚下的“山丹丹花园”。一株株尺把高、灰绿色的山丹丹花茎是那样的纤细,风儿吹过,均匀地生长在纤细茎秆两侧的许多片条形细叶会跟着茎干浑身发抖。它们的头顶上托举着一个、两个,甚至是三四个花苞。有的花苞是翠绿色的,还没有成熟,犹如枣核般大小;有的花苞含羞泛红,只等那时刻的到来它就会喜笑颜开了;有的花朵已经绽放了,花瓣上晶莹的水珠被山丹丹花的色泽所映射,仿佛滴滴鲜红的血液不忍使人伸手碰触。
第二天临走的时候,明生提着一塑料袋黄土,黄土里长着两株小小的山丹丹花苗。“回到市里买一个好看的花盆,把山丹丹花栽进去就会活的。”他边拉开车门边说,“摆在你家的窗台上,明年还会开花的。”
回家后,我把山丹丹花栽进了新买的花盆里,放在阳台上。两株小小的花儿在我的悉心照料下缓慢地生长着。明生知道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山丹丹花,隔三差五地打来电话询问我山丹丹花儿的生长情况。他也会告诉我一些村里边发生的变化,还说他按照我的要求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及时了解了许多掌握了许多国家的政策方针,对他的农家乐经营发展帮助很大。
不知不觉间又一年过去了,山丹丹花儿在我家的阳台上以它葱翠的姿态生长了三四个年头,只是没有在一个夏天从它的头顶上生出一星半点的花苞来。我和明生都找不到山丹丹花儿不开花的原因。于是我把花盆从阳台上搬到了地面的角落里,让另一盆“虎刺”花儿占据了充满阳光的位置。
有一天中午,儿子放学回家后神神秘秘地走到厨房里拉着我的胳膊说:“爸爸,给你一个惊喜!”随即拉着我走到客厅的阳台处。儿子指着阳台下面的角落——两株一尺多高的山丹丹花儿并排挺立在花盆里,它们那纤细的脖颈上生长出两三个灰绿色的小花苞来,绿中泛红,没几日就会美丽地绽放了!
我立即拨通了明生的电话,把山丹丹花从阳台上搬到角落里长出花苞来的事情告诉了他。我们沉浸在山丹丹花儿终于长出花苞来的喜悦当中。时光仿佛退回到童年的某一个盛夏,在家乡大山的背洼洼上,我和民生几个小伙伴跟着拦羊的大人在草丛中翻找着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儿……
哦,山丹丹花儿呀,你只在不显眼的背洼洼里红啊!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武俊祥,男,汉族,陕西神木人,七零后,大学文化,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作家班高级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