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说今天的行程是古堰画乡,通济堰是一个水利工程,当时脑海里浮现出的竟然是都江堰的宏伟英姿,脑海里已经在想象它又是怎样的面貌呢?
踏入堰头村,看到一泓清流在身边的沟渠里静静流淌,或许因为沟深,也因为盛夏时节,碧色的水和周围绿色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沟渠两旁真正是古木参天,据说这里都是几百年树龄的古樟。那粗硕的主干,张开的枝枝蔓蔓覆盖下大片的浓阴,不时还看到调皮的松鼠在树枝间跳跃的身影,让这静谧的村庄既有厚重的历史感,瞬间又透出生机和活力。有人说古樟是村里头为不好养的孩子认领的双亲,不时可以祭拜,可我却更愿意相信是古人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一朝生下千金,就在门前屋后植上一颗樟树,伴着孩子一起生长,直到女儿出嫁的时候,伴着樟树的清香和娘家的牵挂和祝福,到一个新的家庭去开始全新的生活。只是,也许生活是全新的,幸不幸福却不好多评论了。因为就在古樟群的对面,就有一座贞节牌坊,那是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后,多年苦苦地支撑,养育孩子并抚养其成才,皇帝闻其佳绩给的赏赐,一座牌坊,于当年而言,是一种荣耀;时隔多年,它仍然无言屹立在那里,那何尝不是一个坚强女性青春和生命的见证,其中的辛酸苦楚怕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沿着水渠往前走,我脑海里默默想着的是余秋雨写都江堰的句子,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靠近都江堰,“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这种气势才是横亘千年不倒的水利工程应有的。只是在走进通济堰的过程中,我却始终未听到任何不同凡响的声音,一个转弯,通济堰就这样闪现在了眼前。一道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水坝,横陈在松荫溪上,拦住了一汪绿水。漫过二点五米高的堤坝,水流欢快地向下涌去。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只有青山绿水,只有蓝天白云,他们既不闪耀,也不喧哗,我们以为会出现雍容华贵的小姐,却只有农家的小家碧玉;以为是雄伟叱咤的将军,却只是固守一隅的山野农夫,说不失望是假的。
堰旁有两尊塑像,是当年建造者詹、南二司马像。据说当年此处水患严重,每年上游洪水下来,下游百姓的农事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此事,二司马受命督建水坝,在选址上颇费思量。后来有人建议,找民间智者咨询。智者只告诉他们,白龙显处即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此处看到一条小白蛇游过去,两人大受启发,选址问题才解决。不过我倒觉得故事的重点应是民间有高人,倾听民声解决起问题来才事半功倍。后来几经修缮,由木结构变成石头坝,并在石头缝里浇灌铁水,于是1500多年过去了,人间已沧海桑田,可这座石堰仍然屹立不倒,以枝形结构向碧湖平原输送着汩汩清流,使之成为处州粮仓,让这方土地保有着富足与安宁,从这个意义而言,它和都江堰的功用其实是一样的!
它很平凡却不平庸!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己所能为大地默默奉献,名气也许不响亮,颜值或许不高,但这不是它自我放弃的理由。1500年了,它也该见证了历史的蜕变,人世的更迭;见证了倾尽一时的傲娇,和无闻于草野的谦卑最终的殊途同归。是啊,历史是公正的,不管你是风光一时,还是失意终生,最终的评判还在于你于人类有多少的价值和贡献,你是值得歌颂还是遭到贬抑!在这份淡定和平凡面前,我的认知令我汗颜了!
安身一隅,平淡终生,与古樟与村民守望相助,不求闻达,只求奉献,这份精神已令人敬仰,它的平凡恰恰是它的伟大之处,学到这一课,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