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这样的幻想:如果我现在的生活更加的优渥,是否我可以更加的优秀?这种疑问并不是对在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抱怨,而是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思考。
看过很多人说,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阶层即将固化的社会,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也曾表达这样的观点:“中国现在确实面临着阶层固化的风险。同西方社会一样,不断增长的财富、收入与机会的不平等,也是中国今日的显著特点。”结论的得出依靠的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观察,还有客观的数据,李中清教授对中国150年来的精英出身的家庭做了调查研究得出:中下层子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还较为稳定地保持着三成左右比例,并且150年来教育都受到财富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精英70%来自于中上等家庭,从而体现出了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平等,而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似乎我们的传统思维还限制在富家子弟往往不学无术的惯性之中,但是客观的事实表明中上等阶层越来越重视教育。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小离别》就是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送女儿出国读书为主线,在其中很好的表现出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他们大都是经历了艰苦奋斗才提升了阶层,为了维持或者得到更好的提升,他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家庭最有潜力的孩子,通过接受更优越的教育来实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财富的积累或获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事实上,这种不平等不仅存在于中国社会,对于美国而言也是如此,精英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于5%的富人家庭。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西莫斯.可汗曾写过一篇名为《为什么那么多“好学生”都从有钱人家来?》的文章认为,精英学校中对于这种教育的不平等的看待更加自然,是因为那些驱动不平等存在的人仅仅是对种族的开放,而未考虑到条件的不平等。他说:“精英学校中的人群看上去在变,但精英们对我们国家的财富和权力的掌控却越来越牢固。原因之一是没有与生俱来的“优秀”。虽然我们倾向于认为优秀跟别的特质一样是抽象的、与历史背景无关的,但实际上优秀的标准是与其他因素相连的。”而这些因素最主要的是指这种特质所形成的条件。
“优秀”的特质并非天生,其形成条件自然是与家庭环境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应当思考的是教育制度所形成的“精英教育”促使了这种稳固的教育不平等。
正如前面所讲,没有绝对的不平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流动性差会成为我们不努力的理由,我们仍需要有所追求,毕竟,在这个社会中仍然存在三成人的逆袭!
谈谈教育中的不平等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磨砺 聚变 同心 同行》 三组学习总结 五天的学习培训结束了,三组的伙伴们在五天的学习中,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