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解读说,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新”聚焦于生产要素的新变化和新组合,预示着生产力的新一轮跃迁。
“力,形之所以奋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墨经》名句,深刻阐明动力变革的内在逻辑。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提升创新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奋斗号”环大洋洲航行突破2.2万余海里,到“人造太阳”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从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到“一箭41星”刷新一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我国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不仅肯定了新产业孕育的新动能,而且界定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何在?
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命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然而,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向未来,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创造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
在于激活“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全球38个主要国家中,中国人才竞争力位列第八,具有较大后发优势。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指数前十名中,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数量平分秋色,世界人才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要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以创新思维培育创新型人才,着力提升生产力的能级。譬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使创新人才“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在于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只有深刻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方能加快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譬如,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动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当紧盯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用好“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有力锻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把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全速发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