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郭沫若的观点
你是: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朱光潜的观点
你是: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有更多的含义。
你这:坚决的判断。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我的观点
你是:表示判断。情感在修饰语上表现出来。语境不同,意味不同。
例一:你是个好小子,敢动茗大爷。(不惧怕强势,让人由衷赞叹)
《红楼梦》: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1.假定你是;2.你不是)
你这:坚决的判断。表示强烈的情感(憎恶或赞美)。
例二:你这孩子,真不听话!(憎恶)你这家伙,偷我东西!(憎恶)
例三:你这孩子,真了不起!(赞美)你这家伙,让我怎么谢你!(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