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慢慢靠近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包容不同。
脑袋里一遍遍回荡的只那一句:我认识了一个和我想法一样的人,心里的欢喜盖过所有。
爱情最美的或许只是某些刹那间的镜头。比如摆在一起的同款休闲鞋,比如在用心装扮的阳台上相互依偎。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淡的呢?
大概是从男孩拒绝回乡,父亲断了他的口粮——月供5万日元生活费——开始。
很遗憾,男孩的爱好供养不了他和他的爱情。
于是男孩踏上了现实鞭打之路,做着不喜欢的事,听着不悦耳的训,没了精神没了兴致,曾经的画笔再未碰过。
女孩渴盼一直拥有的“百分百合拍爱情”,就像幻想的美丽泡沫,在日日复复里一个接一个的破掉,消失,不见。
是劳碌的工作磨掉了男孩的有趣,还是女孩不切实际的期待?
男孩以为默默承受不言语就是“爱”,就是“和谐”,那是逃避不面对。他将老板不尊重的训斥与不悦隐藏,生活中只有“工作”,他认为这是担当,这是成熟。
不能靠爱好生存,便全然弃了它。其实,他也羡慕女孩始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良情绪积压多了,不只会变坏还会转移。渐渐地,羡慕会变成不平,放弃会变成埋怨。
女孩以为默默忍受和妥协就是“理解”,就是“爱”,那是大错特错。她只是一味地在积攒委屈,积攒不满。她没有主动地去尝试跟男孩子“沟通”,单纯地被动在“等待”。
他们开始怀疑,开始欲言又止,开始无言以对,彼此越来越远。
如果男孩没有被虚设的环境所改变,如果女孩可以从内向外地扩大了解,如果他们像开始和结束时那样开诚布公,也许……已没有也许。
日子过着过着就像水一样,没滋没味,那是被单调的周而复始淹没了自我,也忽视了身边人的结果。
本来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人,走路时慢时快才自然,同频不易。时间有时候可以抹掉一些什么,但有时也会牢固一些什么。琐碎的日子里不能少了聊天,聊什么都好,总好过沙沙的静寂声。
挥挥手后的另一个人,大概不会“苛责”太多,因为过去告诉他们:
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坦诚的有效沟通才是爱情和幸福的长久密码。
人们常说两个人三观不同,是无法在一起的,是不是那么绝对呢?
也许,更多的是此时此刻的生存状态,和对历经所有给予的解释和界认。前者是对自我认知的结果,后者是对世事思考后的选择。
想一想,到底是爱情本就短暂,如烟花;还是爱情需要变身,如进化。
面包会有的,爱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尽管老生常谈,耳朵听得长茧,但事实就是如此,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必然发生。
经过了失败,学会了聪明,放低了要求,“谁还没有个毛病”,“和谁在一起还不是一样”,一切都可以合理化,一切都可以消解掉,只要对方是“合适的”。一声叹息有没有?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计算,不一定,有些遗憾多半还是因为计算错误。
倘若真的走着走着就散了,也别太难过,难过太久。
有些人更在乎自己的感受,有些人更在乎外界的评价。但,每个人一定都是最爱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