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星期二 晴朗
阅读就像一座避难所,更像是心灵的港湾。我们可以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可以尽情歌唱,更可以大胆的放飞自我。
每一本书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作家们产生灵感的宝库。也许前人给予作家的灵感就来自于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故事。在文学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原创,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衍生于别的故事,诗歌也是衍生于别的诗歌。
看书看多了,你会觉得书里的内容和桥段有些会被刻在脑海,有时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如曹禺的《雷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一灯大师的段落,都与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近似,有些开场白的用语都相像。而有些影响是不明显的,如金庸《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黄蓉,类似莎士比亚文章中的人物。
再好的作家也避免不了借鉴或者雷同的事件,就连大名鼎鼎的金庸也是不可避免。在《基督山伯爵》中,一个青年人受情敌陷害,被关入监狱,幸好遇到了一个博学的老人,学得一身本事逃了出来。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也是同样类似的情节。
类似雷同的还有于正,在2014年,琼瑶举报于正《宫锁连城》多处剧情与《梅花烙》雷同,一场借鉴风波终究是在于正的赔款下结束了。
这些雷同借鉴的事例比比皆是,都在向我们揭露了一个问题,作家们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会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灵感。
当你阅读18世纪到21世纪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莎士比亚无处不在。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塑造不同的莎士比亚。对于作家们而言,最易引用的那个人,是我们最熟悉的。
对于阅读一个文学名著,如何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家们能从熟悉的作品或者作者那里取经去丰富自己的作品。如果我们不懂这背后的故事,就很难把这个作品理解透彻,那些深层次的内涵,需要去引导着挖掘出来。
对于如何把名著阅读透,看到其有没有借鉴或者被哪一个作家影响,这个就得我们去学习,向文学课的老师请教。而最好的请教对象就是《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
这位作家是个非常厉害的教授,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他的专长就是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而他的文学课也是美国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在他的文学课里,托马斯•福斯特总是会采用发散思维来教授人们阅读写作,比如在他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中,他就通过书籍之间的共通性还有发散性,来让读者学会理解文学名著。
在他的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网络自媒体文学盛行的时代,只要是作家,想要写出一本书,就必须脱胎于其他的文学作品。作家要从别的文学作品中借来一些素材,充实自己的故事,使之有血有肉,骨骼丰满。
一、故事类小说的惯例、规则及其他可研究的东西
生活中大部分读者阅读一本小说大多关心的是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走向。然而真正会阅读的老师或者作家他们的注意力会放在别的元素上。
他们会带着问题去反复阅读一本书,比如:书中让他感到悲伤和喜悦的原因是什么?这本书和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有类似的吗?这个场景在哪见过?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次的旅行都不是简单的旅行,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而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每一个探险故事都有其套路,就比如《指环王》、《星球大战》这些小说它们都不例外,主人公的真实愿望往往与他的所见所闻和初衷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所以阅读这一类探险故事,就需要通过这些规则去读懂其背后的用意。
在生活中,吃饭用餐司空见惯,但在作家笔下,用餐都是一堂学问。一顿饭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穷的吃不上饭,靠土豆等食物活着,但整个家庭弥漫着爱的气息,这都是作者笔下的伏笔或者要表达的一种氛围和情感。
在阅读莎士比亚或者《圣经》、希腊神话这一类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后世很多的作品是脱胎于它们而创作出来的。是这些经典的名著给了新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作为读者我们更希望看到故事里有新奇的东西,当然也要有我们熟悉的东西。这样的关联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一本书。
因此当我们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学会提问,找到书中的共通和熟悉点,延伸阅读。对书中一些特定的情景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或者素材去解读一本书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看懂。
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元素
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天气因素是我们看书时常常碰到的,如果去把这些深层意义挖掘出来,你会发现下雨等天气因素是可以用来设计情节。雨可以带来生机,也可以代表毁灭。而四季气候的变化,有的是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春天就是希望,但有时候作家会反其道而行之,夏天有可能会代表痛苦和闷热。每一种现象都是蕴藏某种深意。
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地理环境的描写,比如去沙滩或者去森林,是去城里还是乡下都是作家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当我们阅读每一本书时,都要学会去问“去哪?”
当我们跟着主人公,经历地理环境或高或低的起伏变化有助于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比如《活着》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被带到外地去,没办法回家,这个时候环境一变,他立马情绪和行为上会有所变化,这就是环境,可以帮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去了解作者的意图。
很多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一些失明的人。当失明人出现时就意外着有很重要的事情发生。比如作者会在书中暗示失明的问题,失明背后往往故事多。
书中作者有时为了突出主题中的画面感和美感,作者会采用一些病人,为了让病人的病既有象征意义又能有画面感,作者就会让病人患上心脏病或肺结核这种病,只要有人一生气就倒下或者不停的咳嗽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这两种病。
所以阅读一本书时,要学会用书中出现的场景、地理环境、四季变换等天气因素、失明、生病等身体因素去学会找到与之对应的象征意义,找到每一种场景下蕴含的深意,挖掘出作品中的真正思想。
三、用心体会作品,用作品去分析作品
当我们阅读书时学会了去在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情景中找到细节的地方,挖掘出内涵后,我们还需要去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要用眼睛去读,要学会把这本书放到它所处的年代去阅读我们才能理解当时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
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托马斯•福斯特采用了《花园茶会》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涉及阶级制度,人物的成长过程。作者用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引导读者发散思维,学会去找故事中真正的用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锻炼读者的机会。
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读完让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了启发,本书是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但同样适用于大人。完整的阅读这本书,它会给你上一堂教授级的文学课,帮助你更深层次的理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