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21天养成一个习惯风靡网络。
当时我就是质疑的。因为善于自省的我默默在心里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前半生里,有多少坚持了若干个21天的行为或事情,最后也并没有成为习惯。
所以,当那些“21天一起练瑜伽养成运动习惯”之类的群广为流传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中招了。
我就想看看这貌似有着强大心理学研究支撑的说法是不是真的靠谱。
然后,21天倒是坚持下来了,但21天过后,预期的减肥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很快就开始失去动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阵后,彻底歇菜。
还有什么21天一起练琴的亲子活动群,满心希望不愿意练琴的孩子在21天后养成自觉练习的习惯。然并卵。
我们倒是坚持了21天。21天过后,孩子似乎认为活动结束,迅速回到千方百计逃避练琴的老路,百般威逼利诱无果,我在又一次失望之后心力交瘁,不得不承认不愿练琴不喜欢练琴才是孩子的习惯,遂干脆同意孩子放弃了学琴,也算及时止损了。
几番实践下来,我总算确定了自己当初的质疑:21天养成一个习惯纯属扯淡。
但凡想通过养成习惯的方式来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仅靠时间的积累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能推动人去持续坚持做一件事的关键,必须是对人“有利可图”的,这是人的趋利本质决定的。
这个利,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可以是纯利益。比如为了挣钱,因为要生存、要养家糊口,所以必须做到上班按时打卡,那就必须按时起床,久之就成了习惯。
也可以是某种梦想或情感形成的动力。比如爱好,真的喜欢钢琴的人,是完全可以自觉养成练习习惯的,像我孩子的钢琴老师,5岁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完全不用大人催促,自己在钢琴前一练就是一个半天,还得父母来督促他不要再练了,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成年保持到现在。
但这种动力形成的习惯也容易放弃,因为动力消失后,哪怕再坚持多久的习惯,也是可能说改变就改变了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不用我多说,想想你自己,求学时7点半要开始早自习,于是起早贪黑,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但工作以后,朝九晚五,晚睡可能依然,早起就自然而然打破了,保证不迟到就行,像我这种后来又成了自由职业的,早起竟变成了午起,想想也是坚持了10几20年年的习惯呢,也就说改就改了。
也有一种动力可以让人持久,那就是短期效益。比如我一个前同事,因烦心于职场的明争暗斗,被瑜伽的冥想吸引,自学瑜伽,很快觉得自己精神变得平静下来,得到想要的效果,也就一路坚持下去了,从此走上良性循环,后来竟成为专业瑜伽教练。
再说回自己。前几天收到某英语学习软件的年度报告,才蓦然惊觉,原来业余学着玩的这么一件小事,自己竟然已经坚持1年多了。不由得对自己肃然起敬,因为我常常是3分钟热度的,像这种又不考试又没有使用需求的学习,我竟然能够坚持下来,仔细想想,也是因为真的明显感觉到了英语水平的提高,所以受这种效果鼓舞,也就不知不觉坚持下来了。
因此,一个习惯的养成,不要只相信时间,更关键的是找准其中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或刚需、或真爱、或效果……然后,再去坚持它,就是轻而易举不知不觉的啦。如果找不到这个利益点,那么这件事不能坚持、无法养成习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大可以随它去吧,完全不必自责懊悔陷自己于不义。
因为多疑,所以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专业知识学说,愿意自己去实践,然后总结审视再分享。所以没有金句,没有典型事例,没有专业理论支撑,所有的只有自己的践行与感悟,纯粹提供个案。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