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一笔流水账。
小学五年级。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目要求是“最美的风景”。公布成绩后,老师在挺开心地告诉全班,整个班里只有两位同学写的不是某处自然或人文景观,而是写了一件亲眼目睹的好事。接着我和同桌的名字从老师嘴里出现。那时候并不知道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会发现这是多神奇的默契。小学时期的一次作文,只是在当时赐予我一点骄傲的情绪而已。
小学六年级。我遇上了我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的老师,语文老师。在那个大多数人处于“我将来要考清华还是要考北大”思想层面的人生阶段,我受老师鼓励,在考试时不拘束于单一的幼稚的议论文创作。当然,那时候写的东西,现在看来还是不忍直视的,但那也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拘无束地写文章是多美好的体验。
初一。语文老师是一位我已经忘记名字的老太婆。关于她在我后来还漫长的应试求学生涯中究竟有什么积极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她做了一件让我至今感激的事——她推荐了一本书,一本世界名著速读。这本书连同教育厅安排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一起,敲开了我疯狂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大门。在“晚上10点半还不睡会死”的当时,看书到半夜成了我最爱的课外活动。
初三。一次作文作业,写一次游记。我的奇葩思路又来了,写了一次幻想中的世界环游,并且结尾还升华了一下主题,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担忧之类的。老师看完高度赞扬,有多高?她的点评是:“这真的是你自己的作品吗?”不过这不是高潮。高潮是年少轻狂的我觉得,这句话是怀疑我的诚实,所以借着下一次作文作业“给某人的一封信”的机会,我用文言文写了一封极尽装逼之能事的信给语文老师,表达我的不满。这件事的结局是老师请我到办公室,郑重其事地给我道歉,并当着整个办公室老师的面夸我作文写得好。这事让我膨胀到顶点。
高一。又一次作文作业,又一次要求写游记。我“没有灵感”,因此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连连催促。于是决定在奇葩这条路上一黑到底的我又一次震惊了……震惊了自己。我捣鼓出一篇游校园的感想,这些感想大概包括了“对人生的消极感悟”“对现状的不满”之类的负面情绪和“对未来的憧憬”之类的正面内容。这种无病呻吟的东西又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高二。第一位,会一句一句看我的文章,会一段一段地帮我分析,会写几千字的信和我讨论写作上遇到的问题的老师出现了。她鼓励我坚定地学习古典的欧式写法,鼓励我看更多的欧美名著和其他书籍;她允许我随时交作文作业,条件是“拖得越久质量必须越高”;她允许我在考试时由着性子写作,只是告诫我“偶尔也得练练应试”……谢谢,谢谢。
然后到了现在。
好像在我已经过去的十几年学生生涯中,写作这一事总是试图在我生活中的任何角落刷存在感,总是试图在我生活中面对的无数形形色色的感情中占据一席之地。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好处,还一度让我在考试中吃尽苦头。幸运的是,它在觉得我应该放弃的时刻,总是不断地安排我遇到支持我的人,他们的支持让我时不时忘乎所以,时不时又满怀感激,但总是让我坚定不移。
有长辈跟我开过玩笑,说会写文章,以后可以写点电视剧或言情小说,能卖好价钱;他说你不卖钱,那你为什么还要写文章。。
高二时,我跟老师说,我不是千里马,也不想做千里马,我只是要做一匹奔跑的烈马。老师说,不管是不是千里马,多拉出来遛遛,总不会变成骡子的。
我只是在遛我的马。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为什么还在写作。
答案,就这些,已经够了。
2015年写下的这些字,在今天重新看,更加感慨。
本科毕业的时候,作为“非科班”,我尝试着从金融学转考文学硕士研究生。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但欣慰的是,专业课写作,我差10分就满分。这是我自大选了金融专业学以来,第一次感觉自己心底最重视的那一个环节得到了认可。
今年,我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唯唯诺诺的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后,终于下定决心要重新回到正路上。
我不是看不到大家口中所说的困难,关于这条路本身的困难,以及关于经济环境的困难。
但以“二”开头的年纪,只剩下这么几年。被称作“年轻人”的时间,也就这么几年。
再不回来,可能就真的晚了。
“遗憾”,肯定会比“失败”,更痛苦。
况且,谁说就一定会失败呢?
我是马文。
没什么身份,只是热爱写作。
如果你也是,欢迎来公号【随篙漫溯】找我。
我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