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是个大话题,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讨论焦点不同。
从常规问题开始,看看原因如何,如何应对实施,目的是达到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首先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现象问题归纳。
这自然是主观归纳出的,可以归纳许多,这是我个人当下视角,听听就好。
一、关注孩子太多,关注自我太少。
心理学有句话说,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家长,才会严格要求孩子,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自己做不好,做不到,做的糟糕,这是很难受很痛苦的感受,那么比较聪明而自然的办法就是投射,把不好感受投射给别人,归责给别人后自己就会舒服多了。
这方面每个人都如此,人性趋利避害特点,关键是要觉察,减少类似事情。比如,对于孩子要求也是如此。
个人回想过往,也是如此过于关注,本质不过是为释放自己焦虑情绪。
过多关注孩子,一定意义就是严格要求孩子,因为自以为“为你好”,虽然常常是“受不了”。
过分关注的糟糕感受,对于孩子来说具体表现为三点,也即考虑孩子需要:
1、不自在。关注就是聚焦,没人希望时刻成为中心。上学时候迟到,走进教室里,非常尴尬,总以为所有同学看自己,这个镁光灯效应很难受。孩子也是如此,会有被监控监视感受,不自由的感受,人的感受很敏感,有句话“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2、无秘密。不自在的孩子秘密少。在秘密方面,心理健康特点是什么?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多越好,多了说明自己控制力强,心理能量充足,有些人屁大事唯恐无人不知。这也是许又新教授的三不主义之一,过多的关注孩子,会无法保有秘密,不是好事情。
3、独立差。心理健康标志之一是独立性,天下所有爱都是聚集为目的,唯独亲子关系以分离为目的,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孩子成长过程,就是远离父母呵护过程,家庭中就要尝试减少关注,给孩子独立做事情自由,不怕犯错,失误就是成长。
体验:写出自己希望孩子拥有的10个优秀品质,然后划去5个,再逐个划去其他,只留下一个,体会反应。
二、关注孩子消极方面太多,关注孩子积极方面太少。
青春期孩子心理生理快速发展,关注孩子必不可少,不要太过分关注达到控制程度就好。
关注少不了,问题出来了,家长容易关注消极面而非积极面。
1、正常方面理解,属于进化遗传先天性原因。远古时候人类祖先活下来,秘诀就是躲避危险,关注不好的信号,这在婴儿身上表现明显。
新生儿出生三种心理活动:吃奶、哭泣、微笑,很快发展出躲避危险特点,比如饿了渴了病了不舒服了,会哭泣会发出信号,这就是安全意识的出现,为何呢,就是保证活下来。到了儿童时候最明显,过马路会自觉拉住大人手臂。
记得孩子幼儿园时候,我领着他站在路边,突然有个自行车飞驰而过,他本能的抓紧我,过马路时候牵手紧紧的。当时我对他的反应还不理解,打趣说要锻炼大胆,后知道这是孩子正常心理反应,不如此反而不正常!
举例,五个简单加法题,四个对的一个错的,看后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机会都会说错了一道题,而不是对了四道题,这就是本能的感受,首先觉察不好的方面。这在远古时候有益于安全,现代社会进步太快,进化太慢跟不上,我们要识别训练,合理应对。
方法就是关注积极方面,逆人性而为之。
2、过多关注消极方面,是错误的理念。这包括误以为仅靠激励促进孩子成长,还有人性爱批评而非表扬,迷信惩罚效果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好,这是每个家长心愿,毫不怀疑,付出多,效果不好,何在,还是理念导致的错误方式。
你相信“先骄傲再成功”?还是“先成功再骄傲”?换句话说,如何理解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孩子成绩考好了,或者被老师表扬了,不少家长担心孩子骄傲,翘尾巴,会故意打压孩子,不给孩子鼓励不说,还来风凉话。比如,考好没啥了不起,要每次考好才出息;知道了,不要翘尾巴;老师表扬做好事有啥好的,又不是学习成绩考了前几名。
其实,家长也知道孩子做的不错,就是担心表扬后会骄傲,不如激励方式促进继续进步。
想象自己,工作累坏了,回家都要歇会,看个电视啥的,或者逛个街之类,吃一顿放松些,或者有点成绩都要忍不住嘚瑟,唯恐别人不知道,轮到孩子就看不惯了。
人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就有喜怒哀乐感受,就要表达想法,就希望得到表扬,这是人性。
还有,惩罚当时效果好,立竿见影,但是持续时间短,最大问题在于孩子犯错原本内疚,这是激发改正的内动力,是良心报警器,一旦被惩罚过就心理平衡了,也就减轻内疚失去动力。
体验:写出五个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格式“我应该**”,之后换别人换成“你应该**”,居高临下说给本人,体会反应。
三、关注孩子积极方面时,过多关注学习而非关系。
有个调查,学生在学习最关注的是学习呢还是关系?你以为呢?
1、关系好有利于学习成绩好,这是道理和心理区别。学生的关注点在于关系,而家长的关注点在于学习,这不难理解,因为社会角色决定了不同。
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出色,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本质工作,而孩子而则是成长发育期,学习不过成长的载体,更在意心理需求逐渐被满足,这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一个爱和归属感不足的孩子,被要求实现学习成绩优秀,这个属于尊重被尊重或者自我价值实现,很高级别的需求,他达不到的。
识别学生是作为人的学生,而不是作为学生的人,人大于一切角色,学生是人的角色之一,不是唯一角色。
孩子从小就接受社会化,社会化是什么?就是一堆堆的大小道理,没有不懂得,甚至比家长懂得多,身在学校能不知道学习好才好嘛,问题在于做不好时候谁来帮助孩子?
关系不好时候,学习何以安心下来学,一个吵吵闹闹家庭,如何放下安静的书桌?关系是需求层次理论比较基础的底层的,才是最重要的。
2、关注学习有成就感但对于孩子帮助不大。家长关注学习是本能,成绩好坏看得见,属于即时满足,但是这种关注帮助不大。
理由非常简单,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只能协助无法直接代替。
而有效帮助就是关注关系,营造良好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曲线救国,孩子关系好心情好学习好。
提问: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举例:一年级孩子,被班长要去5根铅笔,家长坚持要求追回来,而后要求孩子留下3只送给2只。
要求追回铅笔是防止再被欺负,预防习得性无助,人性欺软怕硬,你不反抗就鼓励了对方,别人如何对你是你教会的,这是斗争性。送给铅笔则是长期合作需要,人性积极上进,尊重值得尊重者,多个朋友少个敌人,同学关系融洽,这是团结性。
不在意成绩,在意未来领导竞争力。领导两个特点:决策和用人。决策就是有远见,担责任,本质是承担未来可能失败后果;用人则是具有凝聚力,让人信服与追随,有好处可得到,要能舍才可得,本质是承担眼前必然损失结果。
从这个长远出发,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