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粥 (19/365)
前面讲到“双赢思维”,需要做到勇于表达和理解他人。
其中理解他人的前提,是倾听。但我们并不真的懂倾听。
为什么?因为我们太喜欢给建议。
史蒂芬柯伟说,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学到的最重要原则,那就是: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这也就是第5个习惯。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我们通常把“别人需要理解我”放在首位,大部分人聆听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
要么说话,要么在准备说话的路上,不断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这种我们常犯的错误,叫做“自传式回应”,通常有四种表现。
1)价值判断 -- 对他人的意见进行批判,例“你要辍学去学修车?别傻啦!”
2)追根究底 -- 依自己价值观探查别人隐私,例“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义吗?”
3)好为人师 -- 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例“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你应该怎么怎么做才对”
4)自以为是 -- 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妄断别人的行为和动机,例“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钱”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呢?
答案是“移情聆听”,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
你不需要去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这包括四个阶段:
1. 复述对方的话
A.加班实在太累了。
B. 恩,你觉得加班很辛苦,身心疲惫
2.复述的同时加入解释
A.天天忙里忙外,加班有什么意义。
B. 你的意思是不想加班,想多些放松
3. 同理共情,呼应对方
A. 当然啦,生活被工作填满,有什么意义啊。
B. 恩,我能感受到你现在的心情
4.既加入解释,又带有共情
B.你觉得加班占据了你和你的时间(解释),我能体会到,你现在一定感受到厌倦(共情)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对方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你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进入别人的情绪之后,你有可能被影响,这很矛盾,但在影响别人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才能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