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总是花前月下,
婚姻常常一地鸡毛。
常见甜蜜蜜的恋爱,
难觅乐呵呵的婚姻。
在一地鸡毛的琐碎婚姻里,分歧、争吵是常有的事,我们最常听到的话就是:“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我真是瞎了眼了”。
人们常常感叹世界的变幻莫测,恨不能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不好处理的社会关系,大不了放弃掉,“惹不起,躲得起”,一了百了。而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难以摆弄,让人焦头烂额、五脏灼热,以至于非要“在楼下停好车抽支烟才能回家”。
千人千面,千差万别。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能帮助我们理清纷乱、绵密的人际关系丝线,可以提前判断恋人、合伙人是否靠谱,提前预测关系,而不是事后懊悔?
1.情况越复杂,分歧就越大
人的意识是有边界的。
一个明显的道理是:环境、情境越是不同、越是复杂,就越是激发一个人展现出更多的内容,甚至激发出ta本人原来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容,其自身性格、思维认知、言行习惯等各个面向,看起来就越是不同、越是立体。
在比较单一简单的环境情境中,一个人可能看起来比较完美。恋人们在一起的时间一般都比较有限,无需考虑生计的艰难、生活的琐碎,也不直接面对双方复杂的亲戚关系,多是逛商场、看电影、游乐场、咖啡馆,多是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的轻松自在,自然看起来一个个都通情达理、文质彬彬,因为ta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边界和缺陷。
所以,人们才说,要想知道一个人靠不靠谱,就一起出去旅个游。一旦开始旅游,情况顿时就变得复杂了。选择目的地,确定出行时间,如何安排行程,累了、饿了、困了,考虑不周全出现麻烦了,突发状况烦躁抱怨了……一桩桩、一件件,密集地考验着人的神经和耐性,当然还有两人的情感与包容。
换一个环境、情境,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认知、习惯差异,有时候会大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有难以置信之感。酒桌上的朋友,常常聊得比较欢畅,因为大家都遵守应酬规则,情境简单,话题单一,相互照顾情绪,而事后大多经不起复杂现实的考验。不信,你请他帮个忙试试……
职场里,往往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平时,大家都按照约定俗成的职场规则,戴着面具说话办事,不得已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性格、习惯,努力追求共同点,生怕一不小心被边缘化了。所以,只有到真正竞争的时候,你才发现谁在裸泳;所以,有时才会听到“真没想到ta是这样的人”诸如此类的话。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性格也大多都是有缺陷、不圆满的。在单一情境下,一般不具备激发一个人的边界、甚至缺陷的足够条件。这就导致,在很长时间里,你都很难发现一个人的边界和缺陷。
而在与家人相处的情境里,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复杂的情境更多,人往往也更放松,更容易见到一个人的边界、缺陷。而缺陷呢,往往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对不舒服的事物,感觉也更强烈,印象也更深刻。所以,即便一个人在社会上很是被人尊重,在家里也未必会被家人尊重。
亲密关系中的双方,直接面对具体的复杂情境时,相当于一瞬间构成了一个狭小的闭合时空。在这个狭小的闭合时空内,越是企图表达自己的主张,越是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性格,越是竭力争夺掌控权,回旋和弹性的空间就越小,冲突就越是尖锐,分歧就显得更加突出。此时此刻,你在对方的眼里,就从天使变成了魔鬼。
现代社会里,离婚率比较高,也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现代社会更复杂了,干扰因素更多,变化更多更快了,时时刻刻都在考验一个人,考验一段关系,时时刻刻在形成无数个狭小的闭合空间,你变成魔鬼的机会很多很多。你们的每一个分歧,都可能让关系毁于一旦。
2.认知越深刻,意见越统一
荣格说,每个时代,各有其特殊的偏见、特殊的嗜好、特殊的心理缺陷。
每个人也是这样,都有其意识的缺陷,都需要补偿和调节。
要知道:
你看到的,只是你看到的;
你理解的,只是你理解的;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可能与真相毫无关系。
一个人,从心理上、思维上,越是认识到自己是有局限性、片面性的,就越是清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而没有这种自知的人,在分歧中会更为执著,更加执于自我,更容易被片面的自我情绪所困缚,从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在分歧中,人总是倾向于自己的观点,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更多、自己的意见更正确、自己的方法更适合。这很正常。而认知水平深刻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ta会在分歧、争论到达边界的时候,会选择停下来,真诚地面对自己,去思考在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他的可能性,而不是固执地执著于自我的情绪。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在论文《不一致的达成》中说道:“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两个理性的人,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在哪里。如果他们都真诚的话,他们在争论到一个地方时,一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对方的“不同看法”里,可能有我不知道的信息。这时,ta就会选择认真考虑对方的意见,在自己不清楚具体情况的地方,选择与对方“达成不一致的一致”——妥协与共识。
“真诚而理性”的人,允许对方改变自己的想法。而在现实生活里,大多数人都是“自说自话”,基本不去考虑对方和自己的输入条件(眼前还是长远、局部还是大局、发泄情绪还是解决问题)是否相同,常常不关心对方的看法,只是一味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这么考虑,巴拉巴拉……却没有什么意义。
两个人,在职场里是对手是敌人,在其他地方极有可能是很好的朋友。除了理性认知的差异之外,毕竟职场中或多或少会有虚伪的成分。但即便如此,因为有统一规则的限制和维护,成年人的职场同事关系中,还是比较容易达成不一致的妥协与共识的。
而在家庭的亲密关系、事业的合作关系里,我们不需要害怕自己和对方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我们需要害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边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陷。只要有关系中的一方是这样的,就会很难搞了,很难达成妥协与共识,必然导致关系缺乏弹性,很容易崩断。
3.「欣赏」才是关系的纽带
在一个关系中,“你错了”并不可怕,谁都会发生错误,错误往往也可以更正;可怕的是,“你不重要”,“你无所谓”,这才是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
人们往往由于“在简单情境下的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又因为“在复杂情境下的相互厌弃”而关系破裂。《Lie to me》里说,当你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蔑视,你们的关系就完了。
看看网络就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渣男、婊女”来形容自己的前任。大家都是一副“我终于认清了你的真面目”的样子。但是,再换一个呢,大概率上还是差不多的情况。
识别健康关系的“火眼金睛”到底有没有?我们不妨把“强关系”分成三段来拆解一下。
第一阶段:相互吸引相互需要。
没有吸引和需要,构不成关系,或者说最多只是“弱关系”。有了相互吸引、相互需要之后,双方才有了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第二阶段:复杂情境考验认知。
创造复杂情境,或者有意识地共同进入某些复杂情境。在其中,观察、总结双方的分歧所在,进一步更立体、更深刻地认识、熟悉自己和对方,知道哪些是可以达成妥协与共识的,哪些是根本分歧、永远无法统一的。
有些人在感情上可能很相爱,相互关怀关心对方,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分歧——性格、习惯,甚至价值观差异很大,会导致在以后的相处中双方越走越远。而在这个过程中,感情也会越来越淡薄,直至相互厌弃。
第三阶段:求同存异知行合一。
在生活中,人常常出现认识偏差,甚至偏见的情况。只要双方愿意纠错、能及时纠错,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重要的是,要训练自己的大局观,学会在面对问题时,告诫自己再全面一点、再深刻一点,考虑和寻找自己认知的边界,而不是固执于自我的情绪表达,偏离了解决问题的目标。
如果在面对问题时,双方只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所导致的:一是,至少有一方的认知水平有限,还没有达到“认识到边界”的程度,双方关系还没有顺利走过第二个阶段,这种情况很难统一意见;二是,双方都达到了“认知边界”这个临界点,但是故意偏离问题,意思就是“我不想和你过了”,这种情况是关系必然破裂的前兆。
在现实中,上面第一种情况很常见:双方都结婚好多年了,也还没有完全走过第二个阶段,才恍然发现很多问题,却苦于没有补救的机会。最后,有的迫于无奈,痛苦离婚;有的选择继续一起凑合着生活。
当双方都顺利经过了前两个阶段、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了,也就表明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了:一是,双方都达到了“认知边界”这个临界点,都清楚知道“自己的缺陷、自己不知道什么”;二是,双方经过了复杂情境的考验,实现了高度的相互了解,并且依然相互吸引。
吸引——欣赏——相爱,在这个层层递进的链条里,「欣赏」始终处于关系的核心位置。没有「欣赏」,吸引不会更进一步;没有「欣赏」,“相爱”早晚变成“相杀”。
分歧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是经常出现的。而走进了第三个阶段的认知充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总能知行合一、求同存异,总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办法,来弥合分歧、更正错误,达成妥协与共识。亲密关系如此,合作关系中亦如此。
关键在于,你们是否能确定已经顺利走过了第二个阶段。如果总是无法走过“复杂情境考验”的第二个阶段,以后的生活或者合作会很苦恼。当然,少数没有苦恼的幸运者除外,那也必然有一方是选择了主动妥协的,或者是无条件地认同,而「欣赏」也必定是如影随形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人际“强关系”有着这样的定律:情况越复杂,分歧就越大;认知越深刻,意见越统一;「欣赏」是关系的核心纽带与不二法则。其余的“奇技淫巧”,都是邪路,并非正道。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