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商业,就不得不会计算获客成本,也会一直考虑是转化新客户好还是老客户复购好?这要看哪件事成本低。那就先换位思考一下,作为消费者的我在什么情况下会进行复购呢?
1. 产品的性质:如果是非常普遍的,差异性不大的几乎同质的消耗品,就哪个方便哪个便宜买哪个。第一个选择或许就决定了后续购买,不会太过考虑换牌子。
2. 产品效果:作为消费者总希望所买的是符合自己的需求,能达到我所期望的结果,或是解决困扰我的问题的产品会的到偏爱,继续购买。
3. 用户体验:效果只是买产品的一个基本考量因素,操作或使用过程对于用户是否友好、客户服务是否及时且专业也很重要。因为这些会导致我是不是要额外付出情绪、时间成本。
4. 能接触到的圈子质量:有时买产品只是为了有机会进入一个特定群体的社群里面,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积累一定的社交资本,愉悦身心。它就是个敲门砖而已。
就拿成长会来说,首次购买纯粹是因为无意看到公众号的一篇爆款文章,比较认同里面的理念和观点,就关注了然后非常好奇这个社群是怎样的,就在2019年付钱加入。在这第一年中跟着社群居然把几本大部头的书啃下来,要知道毕业后我几乎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只是喜欢囤书而已。又参加了瘦身小组,获得实在可见的效果,就对成长会很有好感且觉得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社群里,都是积极向上能持续行动的长期主义者,能碰到那么多一样的价值观的优秀小伙伴真是在外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有这么几个因素叠加,2020、2021就持续复购了。而且每年成长会都有升级,价值也在不断凸显,越发觉得是比划算的消费,确切的说是长期高回报的一项投资。
外延再度延伸的话,我联想到的是在职场中的“复购”。作为下属的我的能力以及办事质量和效率其实也是一种产品,老板在首次让你做任务后,会对你所交付的产品进行评估衡量,以决定下次是不是要加码复购你的其他能力,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信任度的累积过程。如果体验不是很好,比如契合度一般,比如沟通成本有点高,比如质量和她所期望有距离,那么之后会慢慢地缩小你的工作内容范围,会慢慢地冷落你,其实是变向对你这个产品的不满意,也降低后续持续“购买”。
所以或许不论做什么,作为产出者的我也该好好思考下,如何能让别人复购,不论是获得物质还是精神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