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成了平庸普通的行尸走肉,浑浑噩噩过着沼泽般身不由己的日子。
就算仰着还算光洁平整的面容,微笑的线条细看还是似乎少了些弧度,也缺了丝温暖。
人生就这样?这就是生活?
找找心底的力量吧,从历数心中的美味开始……
小时候,每年暑假回老家,摘各种苹果和西瓜:黄元帅,黄香蕉,海棠果,黄瓤沙西瓜。一直以来,尤其是青少年时候自己皮肤光滑,乌发黑亮,或许得益于童年时期爷爷家的果园吧。
妈妈,炒茄子丝。炒面糊。
爸爸,西红柿鸡蛋米饭。平蘑,味道极其鲜美,汤汁可口。
姥姥,浸满鸡蛋液馒头片炸出来,松软香闲,黄焖肉。
宫保鸡丁,上大学时,朋友父亲的司机开车送我们去学校。路上饿了,点菜吃饭。我第一次听到:宫保鸡丁。花生豆,鸡肉丁,葱粒,辣椒,勾芡,好吃极了。
大学,层层酥的脆皮烧饼,沾着芝麻,3毛钱一个。夹上一个剥了壳的煮鸡蛋,太好吃了。毕业前我忍不住给食堂写信留言,赞芝麻烧饼。
大学门口,大饼鸡蛋。学校门口,抹上酱,夹上海带丝,酱菜,鸡蛋,太好吃了。
煎饼果子,薄脆裹到抹上酱的煎饼里,好吃极了。难怪出国的留学生专门回国学手艺卖到美国去。
大学时发胖,面包狂吃,零食狂吃,花生豆大把大把的塞到嘴里,体重一度飙升到68公斤。还读到《戴安娜传记》,王妃暴饮暴食,救命稻草般安慰自己。
后来回想,青春年华,妙龄少女,再无知再懵懂,也是潜意识一直压抑下的性欲的呼唤与转移吧,变成了食欲。这是属于自己的“夏洛特烦恼”吧。不知同龄人怎么样,我想,每个人的当年都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吧。
刚到北京,在亲戚的办公室打地铺。亲戚在简易的电磁炉上做了西红柿炖牛腩,配米饭。红红的香香的番茄汁配烂烂的牛肉,裹着米饭,好吃极了。
研究生,大盘鸡。牛肉拉面。最难忘的是新疆大盘鸡。兰州牛肉汤面。
师姐早我一年毕业。她常邀我去家里吃饭。她是湖南妹子,厨艺了得。她总说,小黛,我记得你说爱吃木耳,豆角,我给你准备了。
豆角焖面,香喷喷的,太好吃了。豆角本身的酱香味道配上筋道的面条,好吃极了。
干煸豆角,也是好吃得了不得。
萝卜干炒腊肉,腊肉的特有的香味,配上萝卜干,米饭,吃的满嘴流油。
榄菜肉末四季豆。油浸的橄榄菜配上碧绿的四季豆,拌着米饭一口一口香香的回味无穷的下肚。好吃。
一个眼睛亮闪闪的小个子男生带我吃大拌菜。第一次吃。各种生蔬菜,配着厨师精心调制的酱汁。大快朵颐。后来和外国友人一起吃饭时点了这个,外教直呼好吃,连问有没有酱汁卖。
校友带我去电视塔顶楼旋转餐厅吃饭。他对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女神”我倾诉衷肠,我却起身取餐时“华丽丽”的地滑倒在地。
朋友带我吃现场铁板烧,一蹿而起的火苗中,我们的情感也滋生起来。
蛋黄焗南瓜,联谊的朋友点了这道菜。我觉得太好吃了。
单位,台湾手抓饼。一层又一层的饼打开,夹上火腿,煎蛋,生菜,好吃到回味无穷。
同事请我帮忙去食堂打饭。她点了一道:鱼香烘蛋盖饭。我第一次听到。含有酱汁和玉米粒的鸡蛋饼浇到米饭上。好吃!
后来到了异国他乡,一位兄长厨艺了得,印象最深的是排骨焖饭。香香的萝卜排骨连汤带肉和大米一起放到电饭煲里焖。吃的香气四溢,满嘴流油。
月子食谱,妈妈精心做的。萝卜丝,茄子丝,番茄炒蛋,充满童年的味道。还有红烧肉,面糊炸带鱼。
德国,刚烤好的全麦面包加有机黄油,入口即化,太好吃了。面包黄油,绝配啊。
华人教会的爱宴。猪肉炖粉条,土豆牛肉,腊肉饭,饺子,粽子,月饼......这不仅仅是菜肴,更是浓浓的乡情与爱啊。
大米小米麦粒粥,加入木耳、胡萝卜、枸杞、红枣的排骨汤,红豆薏米红糖豆浆,红枣银耳莲子羹。
烙饼,卷上炒鸡蛋、’婆婆做的呱唧菜、腊肠切片、黄瓜丝,抹上甜面酱,好吃到爆炸。
以上碎碎念是与自己有关的美食,接下来是听到看到的别人的与美食有关的故事:
一对夫妻俩驱车千里,跨省去吃想吃的美食。
海外对的男孩子迎接女生,冰酒献上。女方陶醉在葡萄酒庄,流连忘返,后来婚后一起创办了品牌葡萄酒。
《熟悉的味道》,演员刘涛寻找20年前的老奶奶,怀念那一海碗满满的尖尖的米饭。
《欢乐颂》,狷狂邪魅高冷霸道的大包总,变身骚气爆棚温柔黏人小包子,早早来到楼下,给晨练归来的安迪做早餐。满满都是爱呀。
《欢乐颂》,赵医生在曲筱绡的住处,腌制羊排,浇汁按摩,推进烤箱。这也都是爱呀。
《我们相爱吧》无尾熊夫妇,一个有台北铁板烧,上海韩妈妈面馆,一个有泰子椰。爱吃是热爱生活,心中有爱的表现。
对自己忠诚,吃想吃的,爱想爱的,接受真正喜欢的食物,接受真正爱的人,少而精。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