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安静下来,一场战“疫”,让我们所有人都有更多的时间“宅”在家里。拜读陈教授寄送的书《讲台上方的星空》,心情甚是激动。三尺讲台,承载着一间教室里所有人的梦想和希翼。
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可以把书教的这么好。本书主要写的是作者在诗歌学、写作教学、经典阅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她用爱、时间、心力和智慧,点燃和唤醒学生,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将语文延伸至生活。讲台上方是灿烂的星空。
语文教学,要而言之,就是读和写。周老师特别重视读,以阅读推进写作。书中,阅读诗歌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或许,这同她对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认识有关,也同她个人的写作经验有关。她推崇西方现代诗,强调诗歌的“无用之用”。她向学生演示,以原作比较,拿译诗比较,还让学生直接进行诗歌写作训练。德国哲学家谢林说:“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在人类的目的地,诗歌都是人类的女教师。”周春梅成了双重的“女教师”。在讲台上,她通过诗歌,向学生演绎语言的形式美,演绎人所应有的精神性和人文性,引导他们把诗歌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用诗歌的力量抵制和改造“琐碎虚浮的现实”。
书中多次提到茨威格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法——“一和万有”。在周老师那里,显然有一个前置的理想的世界,那就是:知识是系统的,而人是完整的。她由一首诗,引出电影,引出绘画,引出歌曲,引出《红楼梦》和鲁迅小说《白光》,引出杜甫的《兵车行》,甚至联系到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她在《简·爱》的延伸阅读中,一连带出十多部书和一部电影;从聂鲁达的《疑问集》出发,她不断发掘问题,让学生索解、质疑、交流和补充。她尊重学生,致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建设,道路是:从一部作品走向另一部作品,从一个主题走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体系和精神谱系。
置身于三尺讲台,周老师使教室变得如此宽广。就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空间里,一批又一批学生跟随着她,拾掇散落的星星的碎片,拼贴各自的星图。她无时不意识到,讲台之上,悬置着一个辉煌的穹顶。那里,人类的群星闪耀,正是那穿越千百年的星芒,魅惑着、鼓舞着她和她的学生,日复一日,向无限延伸的更高更远处飞升。
对于读书,曾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一本书,到一个作家、一个主题,再走向相关的另一些作家、另一些作品,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和精神谱系,就如同从一棵树到一片树林,树林所在的广袤的原野,原野上的天空……
读书要养成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则需不断改进,永远不要停留着某个阶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朱永新说,历史没有达到目标,那也比自己什么都不读的好,读书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而教育和阅读的精髓亦在于此。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李志欣说,教师生命的常青在于读书。读书遵循的“三个一”原则:读烂一本经典,精研一位专家,主攻一个专题,依据专题大量涉猎知识,坚持一至两年,便小有成效。
吴非说,老师安静的读书、思考。有一个辽阔的心境,置身于讲台边,学生也就通过她的姿态,发现教室上方有灿烂的星空,四壁消失,辽阔的世界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善意的书,值得中小学语文教师品读。
世界安静下来,这个“加长版”特殊寒假,注定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抗战病毒时的信息速度传播,有劳作的充实,有创造的兴奋,有灵魂交汇的愉快和温暖,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爱,也被爱。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