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67:同是一个王尊,三年之间,一会被赞贤能,一会被斥奸佞,岂不过分了!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67《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卷-11

救一人易,救一朝难

成帝给他的舅父们全部封侯:王谭封平阿侯,王商封成都侯,王立封红阳侯,王根封曲阳侯,王逢时封高平侯。五人同日封侯,因此世人称他们为“五侯”。

皇太后的母亲李氏,改嫁苟宾为妻,生子苟参。太后想比照田蚡的先例封苟参为侯爵。

成帝说:“封田蚡,并不合正理。”只任命苟参为侍中、水衡都尉。

御史大夫上奏,弹劾京兆尹王尊残暴傲慢,王尊获罪被免官,官吏百姓多惋惜。

湖县三老公乘兴等上书,为王尊辩护说:“王尊治理京师,清理繁杂事务,整顿混乱局面,诛灭凶暴,禁止邪恶,这都是前所罕见的功绩,很多有名的郡太守都比不上。虽然被正式任命为京兆尹,却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奖赏。

如今御史大夫指控王尊‘伤害阴阳,令国家忧愁,没有接受执行皇帝诏令。

如《经书》所说,托言治理,实际上行为违拗;外表恭敬,实际上傲慢欺天【靖言庸为,象恭滔天】。’

究其来源,这些攻击出自御史丞杨辅。杨辅一向与王尊有私人恩怨,利用职权,策划这一指控,罗织罪名,写成弹劾奏章,对王尊加以诬陷,使我们十分痛心。

王尊廉洁自爱,砥砺节操,一心为公。讥刺过失,不畏将相;诛除邪恶,不避豪强。

消灭了难以制服的盗贼,解除了国家之忧,功勋卓著,忠于职守,维护了朝廷威信,实在是国家的锐利爪牙和御敌之臣。

而今一旦无辜陷入仇人之手,被不实的奏文中伤,上不能以功赎罪,下不能在公堂上为自己辩冤,只能独自蒙受仇家的片面之词诬陷。背上罪名,无处陈诉冤屈。

在京师秩序混乱、法令不行、盗贼蜂起之时,王尊被推选为贤才,受到征召,担任要职。

现在盗贼叛乱已铲除,大奸巨滑也都服罪,他却被指控奸佞狡猾而遭罢黜。

同是一个王尊,三年之间,一会被赞贤能,一会被斥奸佞,岂不过分了!

孔子说‘爱他时,要他活下去;恨他时,希望他死。这便是迷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

孔子又说‘能使如水般渗透的谗言无法奏效,就可称得上是明智了【浸润之谮(zen)不行焉,可谓明矣】。’请陛下让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审定王尊平素的行为!

作为人臣,如果‘伤害阴阳’是诛杀之罪,‘托言治理,实际行动违拗’,则应放逐诛杀。

果真如御史奏章所指控,王尊就应该伏诛示众,或流放蛮荒绝域,不能让他侥幸免刑。

至于保荐王尊的人,则应获举荐不实之罪,不可原谅。假如查出奏章与事实不符,是在巧饰文字,着意污蔑陷害无辜,也应对诬陷者予以处罚,以惩戒好进谗言的贼人,断绝欺诈之路。

请求明主详细考虑,使黑白分明。”

奏章呈上,成帝就又任命王尊为徐州刺史。


感思:汉成帝一日封五舅为侯,打破了汉代“非军功不侯”的传统,将外戚特权推向极致。

这一行为背后是太后王政君家族的强势崛起,也折射出成帝对母族势力的无奈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王氏五侯的封地,如平阿、成都等多属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区,暗示封侯不仅是荣誉,更是实利分配。

这种集中分封为后来王莽篡汉埋下伏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点出“五侯”之称,正是以“春秋笔法”揭示外戚专权的祸端。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一种独特写作手法,源于孔子编订的《春秋》。

其核心特点是“微言大义”,即用极其简练、含蓄的文字,暗含褒贬、表达立场,而非直白地评判是非。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由孔子修订。孔子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并非单纯记录,而是通过选词用字、详略取舍来体现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例如:臣杀君,用“弑”表示大逆不道;君杀臣,用“杀”,表示合法处决。贵族出逃用“奔”,显得体面;普通人逃跑用“逃”,带有贬义。

这种写法让《春秋》看似客观,实则暗含道德评判,后世称之为“一字褒贬”。

春秋笔法在今天的新闻、评论、历史写作中仍有影子:

新闻报道通过标题、措辞、引语等方式隐含立场;历史研究上,史家如何选择材料、强调哪些细节,都带有主观倾向。

当王太后欲仿效田蚡旧例封异父弟苟参为侯时,成帝婉拒,却仍授其水衡都尉(掌皇室财政)。

他深知外戚封侯之弊,却无力彻底抵制,只能以降格封赏维持表面平衡。

王尊被弹劾免官,表面上是御史丞杨辅公报私仇,实则是因他触犯了外戚与豪强集团的利益。

而湖县三老(公乘兴等人)的上书,既是出于公心,也暗含政治智慧,反映了西汉晚期民间力量对权贵政治的制衡尝试。

王尊任京兆尹时,曾诛杀长安豪强,这些人长期横行不法,历任京兆尹三十年无人敢治,因此王尊自然招致权贵嫉恨。

王尊曾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导致自己被贬。后来虽因平盗有功复职(详见读书笔记457、463),但他的刚直作风仍使他在朝中树敌众多。

御史大夫是王凤党羽,亲自上奏弹劾,说明权臣集团欲除之而后快。

三老是汉代基层德高望重的乡官,职责包括教化百姓、调解纠纷、向朝廷反映民意。

他们为王尊辩护,主要是认可王尊的政绩。王尊任京兆尹时,严厉打击豪强,整顿长安治安,诛杀东市贾万、城西万章等长期逍遥法外的恶霸,使“京师肃清”。

三老称其功绩“前所稀有”,甚至超过许多著名郡守,说明王尊的治理确实深得民心。

三老的奏疏并非单纯喊冤,而是精心设计,充满政治智慧,既避免直接触怒权贵,又让成帝不得不回应。

以“举荐人连坐”施压,这一招极为高明,因王尊曾被大司马王凤举荐,若成帝坚持治罪,则王凤也难逃干系,迫使权贵让步。

引用经典,提升谏言分量后,给成帝台阶下。三老并未直接要求恢复王尊官职,而是建议“让公卿百官评议”,既避免逼宫,又给成帝调整决策的空间。

尽管三老的上书逻辑严密,但成帝并未完全平反王尊,而是将他调任徐州刺史,这一结果反映了:

成帝的软弱:他不敢彻底得罪外戚王氏,只能折中处理。

权贵的胜利:王尊虽免于重罚,但仍被调离京师,说明豪强集团达到了排挤他的目的。

民意的有限影响:三老的谏言虽使王尊免于更重处罚,但无法改变西汉晚期权贵垄断朝政的大趋势。

王尊案的结局反映了西汉晚期皇权衰落、外戚专权的困境:即便有正直官员和民间力量制衡,也难以扭转腐败的政治生态。

最终,三老的谏言虽救了一人,却救不了这个走向衰亡的王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