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固体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第二,通过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知道不仅只有固体会溶解在水中,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因此对溶解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l 本周上的是活动一: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由于学生在下一节课《溶解的快与慢》中将要设计对比实验,因此本堂课中,我将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计划单进行小组讨论并尝试设计。
(一) 实验方案前半部分:问题、预测、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实验材料
1. 大多数的小组能基本讨论写出实验中需要的保证的相同条件和改变的条件,以及该实验需要的材料。
2. 小组展示全班讨论中,逐步完善了实验方案前半部分,最后组织所有小组修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二) 实验方案后半部分:实验步骤
1. 巡视指导过程中,各小组基本知道该实验的大致步骤,但实验过程中通过哪些方法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要全班讨论与发现。
2. 实验步骤书写中,有条理清楚的记录的小组,也有画步骤图的小组
3. 小组展示全班讨论中,全班能通过讨论找到趋于一致的科学性强的实验步骤,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完整叙述出全班讨论出的实验方案
这堂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现记录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 本节课并未完成教学任务,做实验研究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比较的出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结论。
具体原因:试验计划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所用时间长,对于全班讨论试验计划时,问题导向不清楚,这也使得一些课堂中出现的学生盲区未讨论出来。如:展示某一小组试验计划有很多问题,但我在引导全班修订实验方案时说“你们还有哪些观点”使得该小组暴露的问题未及时得到解决。在这儿,把问题换为“这一小组的步骤还有哪些需要修订的,对于这一实验,你有哪些想要提醒该小组的?”会好很多。
2. 溶解能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什么作用?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地方,希望看到的你帮我出出主义,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