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紧接着这几年又听到无数的反驳声:“人生是长跑,暂时的落后和领先都不算什么”“抢跑式教育,跑得快一时,跑不远一生”......
到底要不要卯足劲儿,让孩子在起跑时就冲到前面,成了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
其实,我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徘徊,有时想着人生是马拉松,不急在一时,不争在朝夕。
但更多时候,当我看到小茗某方面落后于其他人时,又免不了焦虑,恨不得将知识打包塞进他脑袋里去。
前两天听一个音频节目,说那些觉得起跑不重要的家长,身边一定没有人从事过体育竞技类项目,否则便不会说这样的话。
刚好上个周末带小茗去参加了省轮滑锦标赛,看完两天的大小比赛,我深有同感。
每一个说成绩不重要的家长身后,都有一个不需要为学习操心的学霸孩子。
每一个说起跑不重要的家长,都在起跑线前,哦不,可能在怀孕前就已经在暗自谋划了。
如果你信了他们,那就真是图样图森破啦。
很久以前,我曾听人说,人的运气和出生月份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元月份出生的人,运气一般要好一些,年底出生的人,运气相对要差。
我那时当然是不信这个的。但是现在看来,似乎还真有些规律可言。
这并不是迷信,且听我讲完这里面的道理。
小茗同学是2012年1月份出生的,他姐姐是2011年10月底出生的,两个孩子都学了围棋、轮滑、乒乓球这些竞技项目。
每次参加比赛时,按年龄分组,小茗都是自己这一组中最大的,而姐姐都是自己组中相对较小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年龄相差几个月,智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别都是很大的。
同一组别中,1月和12月出生的孩子,差不多相差一岁,早出生的孩子真是占尽了便宜。
当然,并不是说大的孩子就一定比小的孩子厉害,若真是那样那就直接按年龄排序好了,但以自己的水平,处在哪一组,结果真的会大不相同。
小茗若是早出生几天,围棋比赛被分在大一岁的组别,他一点获奖希望都不会有,但是在目前这一组,他拼一下还是有机会的。
(拿小茗来举例子,只是想讲清楚这个道理,并不是沾沾自喜小茗的出生日期。与学校的入学日期9月1号相比,他的出生年月又不如姐姐有优势了。)
也许这时很多人又会提出“马拉松论”了,人生就是马拉松嘛,小的时候占了点便宜,对以后的人生哪里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
有这种思维的家长,肯定不知道“优势积累”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引用的是“马太效应”现象。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就像森林中最大的橡树,之所以长得最高,不仅因为它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它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其他大树挡住阳光,因为自身的强壮吸收能力更强,吸取的养分更充足等。
具体点说: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许多年。
成功者,就是获得这种微小优势带来的机遇,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关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
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运动员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
随着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他们成了出众的天才。
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现在,明白“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性了吧。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却会犹如“蝴蝶效应”般,产生大的影响。
同样让人觉得是迷信,但其实也有科学依据的,还有中国人乐此不疲的取名。
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后,会找“大师”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取一个好名字。
结合生辰八字取的名字,到底能不能利好孩子的个人发展我不知道,但是取一个简单的、好认的、朗朗上口的名字,却是真的会给孩子带来“好运”。
假如你是一个新来的老师,第一堂课见到如下名字:赵赟、吴羙,高巎、李杲、王一一,你会喊谁起来回答问题?
而作为经常被新老师第一个喊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种“老师很喜欢我、很重视我”的感觉,由此带来的自信,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四届湖北省轮滑锦标赛现场
我知道,还是有人不服,会觉得漫长的马拉松,如果跑不完全程,赢得了前半段又如何呢?
其实,人生是马拉松,但更是淘汰赛。相较落后的人来说,领选的那些人跑完全程的机会更大。
小茗这次去参加轮滑锦标赛,报名前我们都不太清楚赛事的具体情况,去了才知道这种省级赛,各地的专业选手都会来参赛,小茗这种业余的,一上场简直就是陪衬,500米赛被别人秒得渣都不剩。
下午的5000米赛,我想着拼体力和耐力,算是他的强项吧,不求拿名次,至少能杀进决赛。
上场前我拿出自己长跑的经验,告诉他一开始不要用尽全力,留着点力气最后冲刺。
然而,规则不是这样的。
领队告诉他,一定要上去就冲,不能落后,因为这是淘汰赛,如果你落在后面,被第一名超了一圈,就要退场,根本没有机会滑完全程。
关心教育的家长可能都听说了,这两年,中考成绩太差的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只能去读职高。
这不就是人生的淘汰赛吗?当你差得太远时,你和最初的那批人早不在一个赛场上了,这哪里是马拉松?这根本就是降维打击。
也许,人生的机遇并不像赛场上那么单一,跟不上这一场,还可以跟下一场,但是,如果可以,谁又愿意退而求其次呢?
今天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贩卖焦虑,和我之前“接纳孩子的平凡”的观点也并不冲突,无非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教育拼的不仅是孩子自己的努力,还拼的是有没有一个好爹(妈)。
有个好爹(妈)并不一定是指有家财万贯,更是指父母愿不愿意持续进步,愿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
很多人会说,靠父母不体面,不是真本事,将来孩子总要自己面对社会的种种。
说这句话的人,要不就是无爹可拼的人的自我安慰,要不就是不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家长的自我开脱。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公平的,在学校的时候,老师表扬某个乒乓球打得好的同学,有同学提出抗议:“老师,他打得好是因为他学过,而我没学过。”
老师背后怕是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谁不让你学呢?”很多事情究其原因,人们可能会理解会同情,但最后做选择时,还是只看结果。
一个人拥有的一切,构成了这个人,包括他能调动的所有资源。
而父母要做的,不过是尽多地提供给孩子更好一点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