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会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我们咨询的成交率一直上不去,能不能给我一些咨询用的话术呢?”这让我觉得很难过,因为这说明了,大部分人都还不懂咨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咨询师每天要面对各种背景、性格、习惯、价值观不一的家长,却期望靠一套固定不变的话术来成交所有的这些人,这不是异想天开吗?说实话,决定课程咨询最终能成交的,一定不是固定的话术,而是咨询师凭借自身经验和能力所表现出的临场应对。
那么,我们来看看,比起话术,在咨询中更能影响客户做决定的是什么因素。
1.精神状态
客户对我们的第一印象,不是来自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来自于我们给他的整体感觉。这个“整体感觉”,就是通过行为、表情、小动作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
如果你是精神饱满的,自信的,那么客户也会倾向于认为你的机构是有实力有底气的,那么对你的信任度也会高几分,也更能接受你表达的观点。
相反,如果你精神萎靡,神态不自然,说话也没有自信。那家长只会得出两个判断:第一,机构没有人才;第二,机构没有好产品,所以销售不自信。
所以,在面对客户之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神采奕奕地去做咨询。
2.对产品的了解
你了解你的产品吗?你知道机构里每个老师的课程都有什么特点,分别有什么优劣势吗?如果现在家长向你提出:“我的孩子语文还不错,想补补数学,但是孩子性格比较腼腆,希望找一位温柔一些的老师。”你是否能马上给家长推荐合适的课程呢?
所以我们说,除了校长以外,机构里最了解产品的应该是课程顾问。因为对产品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将产品和家长的需求联系起来,能否对家长的问题马上给出解决方案,而这两点,也直接影响家长的购买意愿。
3.咨询的节奏感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课程顾问了:做完自我介绍之后,不管家长说什么,一股脑地将产品介绍背出来,不给家长插话的机会;又或者是家长问什么答什么,聊了半天都没找到机会推课;还有更过分的,直接聊偏了,天南地北一通瞎扯。大半天过去,家长都忘了自己是来咨询课程的。
以上这些都是反面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你的咨询没有“节奏感”,所以就容易“不靠谱”、“不着调”。
那我们要怎么把握咨询过程中的节奏感呢?首先,我们自己要牢记这次咨询的目的,也就是我们这次谈话是有一个“终点”的,这个终点就是“卖出课程”。那我们在谈话中的每一步,都是领着家长往这个“终点”走。
其次,在通往终点这条路上,我们要设置好一个个的“小地标”。比如说不可能一开场就推销,那我们可以从聊孩子开场,那么“了解孩子的现状”就是我们第一个地标;下一步可能是提出孩子的问题从而引出产品,那么“介绍产品”就是我们第二个地标。我们把这个大目标拆分成好几步,那么从起点到终点的这条“路径”就非常清晰了。
最后我们还需要根据人的谈话习惯进行优化。比如说我们要少说、多听,我们要准备几个案例适时地插入,我们还要根据家长的反应来调整我们的语速和语气。
这一系列准备做下来,你的咨询流程就非常地清晰,咨询过程也会让人很舒服、很自然,这就说明,你的咨询是“有节奏的”。
以上几点,说起来也就几分钟,但要把这几分钟提到的要求都做到位,也许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磨和完善自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