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沈从文湘行散记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有点儿急躁,看着小船儿慢悠悠的顺水而下,心中不免为这节奏着急。但看到两岸翠绿逼人而来,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家乡的某条山溪水。翠莹莹的山水从石壁上洒下来,顿时就感觉这本书真是让人欢喜,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心烦了。
我自己看书,形成了一种比较私人化的直接感受,边读脑海边浮现各种场景,看小说还能自动展现下面可能会发生的对话,假如有趣,就定要一口气读完,如果因为看的太晚强迫自己睡觉,那么根本无法入眠,书中的结局都已经被我安排号千万种了。
所以第一次读完湘行散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清新异常,没办法只看一次,相似的乡音让人觉得亲切,温柔的月色和朴实的人们就是流水河边的影子,永远无法忘记。
这次我又想跟随沈从文坐上那条小船,到沅水到澧水,到辰河,到沅陵,到泸溪,到凤凰,到桃源到沅州到所有能看见水手,看见装上桐油棕麻的大船,一溜的小船,条石铺就的老街,热情的大姐,吃面的小铺,摆满锄头刀具的五金店还有等待的挑夫和吃四方饭的女子的地方。但是却没有,一次也没看见过,有时候坐火车路过这些地方,也只能从一闪而过的火车窗口里做无尽的想象。
但这些地名听起来这么熟悉,就好像依然是我们脚下踩的这片土地,好像那些煤矿工人,那些水手,那些挑着框子边走边买的小商贩,他们依然在我们眼前,就是那些已经老去的人们,你只要走进他们,就可以闻到沈从文笔下发生的那些故事。
这地名依然和书中的一脉相承,到处都是叫长潭,梅子潭,骂娘滩的河水,流水静静的困在一起,再慢慢的流出去,或者这潭水中有曾经跳水弄潮的水手,等上岸了去找相好的女子,也有薄命的水手跟着这潭水了,只留下某某的传说。水边到处都是一堆堆方方正正的石头,看哪儿都像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箱子岩,只是没有了窄长的龙船,也没鞭炮声,也没有热闹的端午节了,只有安静的河水,石壁上的青草,被植物挡住了大半个洞口的岩石孔洞,什么也没有。
还有这曾经到处都是的渡口,现如今都已经被大桥替代,河边围起来了,连下到河边碰到水都很难,桥下面是桐油都被晒的快没了的烂船,更别说这发生了多少爱恨情仇的渡口了,没有需要两角钱的渡口费,也听不见老式柴油渡船的突突声,那些想象中的水牛过船,请人喝茶吃烟的老人,在辰溪渡发生的惊心动魄的那些故事,都没法再去看见了。
还有那些笔下爽快,朴实,利落,多情或者狡猾的人们,也没办法在老店铺里,在河边,在围着烤老树根火的人中间再看见他们了,他们赤忱的很,不需要你去试探打量,就算是吃四方饭扯眉毛做表情的女子,爱也就是爱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爱着某个相好的水手,无所谓什么钱财,若要受了气或者是落了恨,也就痛痛快快的死去,好像死去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要带话或者是带钱带物,人人都能带到,只要说声和谁是老表或者老乡就行,不能带到的就自然放心的转交给下一个人。
当然还不能忽视到处都是的水手们,沈从文乘着小船走了几个月,和水手们打的交道最多,弄小船弄大船,赚大钱做把式或者是不小心把命留在水里的,这些都是水手们悲欢离合的世界,你想,那些相互骂人的,盖湿被子吃橘子的,打着火把到河街上找女子的,还有围着烤火吃花生板栗的水手们,上岸了就是快活的日子,也不理会什么明天了,毕竟刚到渡口,不游玩休息又怎么度的过那么长的无聊的辛苦的弄船生活。
这么多鲜活的故事,想象很多年前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发生在一个统一叫湘西的土地上,沿河而生的街道,到处都是药材铺,茶馆酒馆,米行布行,现如今是没看见了,还有那些穿插其中的保长,女子,挖煤工人,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们,他们就如同书中的河水一般,天亮了,随着渡口的船只慢慢上路,四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