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孩子养好,这几个不惯不管

爸爸妈妈做到:“这几个,不惯不管”,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1,孩子任性妄为,不惯。
原则和底线问题,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则。父母的态度是关键。每个孩子都有任性。不听话耍赖的时候。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孩子三岁后就知道试探父母的底线。有太多的孩子尝。到了通过哭闹争取到甜头,于是频频用出绝招要挟父母。总是对孩子妥协。你妥协的次数多了,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判断。只要坚持哭闹下去,总能得到我想要的。

2,孩子没有规矩,不惯。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六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立规矩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其规则意识。不要以孩子年龄小为由,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孩子闯了祸,你包庇纵容?孩子犯了错,你不以为然?孩子有了坏习惯,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纵容下,被宠坏了。等孩子长大之后,会发现再也管不了孩子。尽早让孩子明白,规则就是界限,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

3,孩子不做家务,不惯。
不要责怪孩子变成了巨婴。父母的过度包办,让孩子从小就丧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做家务,是孩子成为精英的第一步。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自立,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不用依赖父母”。孩子3岁后,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穿鞋,吃饭。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果你总觉得孩子小,许多事情长大以后自然会好,那么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4,孩子没有教养,不惯。
一个缺乏教养的孩子。即使家庭再富有,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孩子的行为藏着父母的教养,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几个老人围着孩子转,有的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对着老人呼来喝去,没有丝毫敬意。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飞得远不远。有教养的孩子,未来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5,孩子习惯不好,不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孩子习惯不好一定不能惯”。小时候会多少知识,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终身陪伴的好习惯。截然不同的习惯,注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会全然相反。哪有什么天生学霸,不过是好习惯的厚积薄发。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制定并参与规则,更容易养成习惯。

这几个不管: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管。
教育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断体验的过程。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蒙台梭利博士说:“说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孩子通过自己独立的事情。掌握了抓、捏、剪、穿、脱衣服、擦桌子等基本的自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2,孩子该经受的挫折,不管。
当孩子三岁之后,就可以让孩子体验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惯着他。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孩子同样需要承受的挫折。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父母要给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只会毁了孩子。

3,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不管。
有时候孩子没有主见,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太过“能干”。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走一些弯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小到日常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大到报辅导班、兴趣班,完全由家长一手操控。但路毕竟还得靠孩子自己来走。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只要孩子选择的大方向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家长应当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