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甘肃定西市的文文(化名)今年刚考上研究生,家里又刚刚脱贫,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想到遭遇了连环电话诈骗,被骗走37万元。
这些钱部分是文文打工一年攒下的学费5万多,部分是在诈骗分子的诱导下的贷款2万多,还有30万全是从亲戚家借来的。
很多网友质疑,为何这么简单的电话诈骗,却总是有人会相信呢?
最近几年,电话诈骗屡屡发生,受骗者大多是都市白领、大学生,也有一些大明星。是骗子的手段太高明,还是受骗者太单纯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我的信息,为何骗子知道的如此详细?是谁在窥探着我的生活?
互联网加时代,个人信息透明化,网民都在裸奔
1、网购成为了大家主要的购物方式,电话和地址很轻易的被不法分子掌握到。
很多人有多个购物平台,几乎都是电话号码一键登录。如果购买海外产品,还需要上传身份证件。个人的所有信息就这样赤裸的暴露于网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某宝上买了一件衣服。过了两天有一个自称是卖家客服给我打电话,说我在购买时他们不小心给我误入了一个什么会员,现在到一个月了,需要我缴纳500元的会员费,如果我申请退出,需要给他们我的支付宝账号。
主要是我的电话、地址、购买单号,他们都说出来了,我第一时间先联系了购买店铺的卖家,并没有相信他们的电话。
卖家立马回复,这是个骗子,万不可相信。
我无法去责怪是谁把我的信息泄露出去的,以后陌生电话,我一律不接,直接拉入黑名单。
2、金融APP绑定银行卡、信用卡,很多设置了小额免密支付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必需品。现在的年轻人,出门一部手机走天下,几乎没有人会用现金。所有的消费都是通过刷各种APP。
大多数APP都是手机号码一键登录,也都会设置小额免密支付,少的100元,多的500元。在购物消费时,只要扫码无需密码就可以支付。
如果有人盗取了你的手机号,登录了APP,他就可以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刷你的卡。
案件中的文文按照“民警”的引导,将手机收到的11个验证码全部按要求告诉了“民警”。
事后文文才知道,这是转走她支付宝里52600元需要的11个验证码,而这些钱是她在备战考研之余,打了一整年工攒下来的学费和生活费。
骗子防不胜防,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不要去相信任何非官方的信息,但凡涉及到钱财,都要多一个心眼,打官方客服电话去求证。
3、各种社交APP个人生活就暴露在网络中
大家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里,经常晒自己的生活,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里、买了什么东西,有的还会把孩子的有关信息也晒出来。骗子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取你的信息,甚至知道你是什么工作,什么身份,你孩子叫什么,多大了,漂亮不漂亮。
演员王珞丹在自己的社交网站晒了一张露脚照片,有的网友利用照片里的房子建筑样式,40分钟就锁定了王珞丹家的住址,真的是细思极恐。
大家喜欢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晒得时候要时刻警惕,不要把个人信息过于相信的暴露在网络中,哪怕朋友圈都是认识的人。
现在有陌生人加我,我都会问清楚是谁,如果不是很熟悉,又不得不加,在验证时我选择仅聊天,不让其看我的朋友圈。
二、他们怎们就锁定了我呢?他们怎么判断我是否会相信呢?
翻看电话诈骗案例,发现大多数受骗者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心思单纯,轻易相信人,警惕性不高。
骗子选择目标是随机的,他们会根据受骗者的反应,及时的做出反馈,如果受骗者容易相信,那么他们的套路就会一步一步实行下去。
我自己也曾亲历过一起电话诈骗。一个休息日的早上,我被刺耳的固定电话铃声吵醒。
接起之前,我心里有一丝疑惑,这个固定电话就是个摆设,只有四五个家里人知道,我手机也没关机,她们不至于打固话啊?
我接起电话,对方有浓浓的南方口音。上来就说,你是不是谁谁,身份证号是不是多少,我一下就醒神了,然后对方就说,我的这个身份证在福建那边办了一个固话,现在固话已经停用,但是欠费了2000多元,如果我再不交钱,我的身份证下所有的电话都要被立马停机。
当时的我立马质疑他们,他们也说要我报警处理,不过需要他们帮我转接福建那边的公安局,我提出质疑,为何是转接,我自己会报警。
骗子觉得我可能不相信他们,于是换了一个人,自称是他们的领导,又把事情重复了一遍,反复跟我强调,如果两个小时内不报警,我的所有号码会被冻结停机,我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一直在质问我是否会报警,不要搞错了。
至此,我已经确信他们是骗子,只可惜我家的固话没有来电显示,无法记录下来。
事后,我立即拨打电信客服电话,才了解根本没这回事,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骗局。
如果我个人警惕性不高,或者骗子手段再高明些,我不知道后果会怎样。
2、心里有鬼,骗子正中下怀
网络上也报道过很多案例,受骗者确实有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骗子不知道是误打误撞碰上了,还是真的知道一些内幕。
受骗者,深知自己的问题,害怕事情闹大,自己会承担法律责任,于是想着花钱消灾,也不去求证事情的真伪。
这种人,最容易上当受骗。
3、怕留污点而急证清白反被套
冒充公检法诈骗很常见,中招的市民比较多。
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机会。。
生活中人们都怕犯错,尤其是听说所谓的“公检法机关指控你涉嫌犯罪”这样的严重错误。出于保护自己或亲人的目的,为了证明清白,就会被骗子的‘犯罪论调’恫吓住,到时候越怕犯错,实际上越易酿成大错。
很多人不清楚公检法的办案程序,一但被骗子说“你犯罪了”,就会急于辩解,辩解过程中对骗子透露的个人信息就越多,就越容易被利用。
三、骗子特别多,我不想当“傻子”,该怎么预防呢?
1、时刻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要在公开的网络中过多的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社交APP上晒照片时,把关键信息打上马赛克,最好不要晒有关键信息的照片。出门旅行或者出差,不要晒位置定位。
2、接到任何可疑电话,要及时向官方求证,不管是网购、金融APP、还是其他平台,都有客服电话,要第一时间进行求证。
3、网购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如果有人冒充卖家客服或者售后,要第一时间选择联系卖家。
4、手机收到陌生的网页链接不要轻易打开,特别是需要你输入手机号、社交账号之类的,直接举报、删除、拉黑。
5、如果确实有违法违纪行为,公安部门不会私自收受钱财,一切都走法律程序,也不会私下打电话,让你通过什么网页链接或者APP进行有关金钱的操作。
互联网加时代,个人的信息几乎是透明的,很多心怀不轨的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购买私人信息。
我朋友的姐姐自己开了一个初高中衔接班,每年中考完,她都能拿到重点高中准入学的学生名单。学生的成绩、考入的学校班级、家长的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等,都一清二楚,他们很容易就能招到学生。
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把钱全都放在支付宝等一些理财APP里,遇到事情,多与家人商量。
平时多看一些法律常识,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法到用时方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