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中,境有尽而意无穷,恰好和佛家的色空相对。境之于色,意之于空
佛家境界有三重,一曰凡夫之境,堪不破自身的欲望,看到的世界直接受欲望驱使,眼中的众生无出自认为左右;二曰初悟之境,心态日渐平和,看到事物表面的样子;三曰得道之境,美人枯骨,目光犀利鞭辟入里
而意境之妙在回味无穷。由境生幻象,如风月宝鉴之于贾瑞,不过凡夫;看境之如境,看到表面的声色,那么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品,一众看客也只停留在初级关怀的程度;睹境思意,由所见实物体味到背后波澜的情感亦或历史潮涌,也许是体会意境的最高层次
但是诗家又有云,一层为物二层为情三层以物抒情托物言志,似乎是从物的角度进行阐释,又似乎是看破表面直达本质后的叙述。不解不解,不妥不妥,似乎不可以和境界直接相对,但是似乎由境界演化而来
儒家写实,以理性规范了行为,是由简入繁的过程;道家浪漫,主张追求自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而佛家的意境,孜孜不倦探寻空的境界,是外繁内简的状态。如果以三者的对比来解释王昌龄对诗的概况似乎可以自圆其说
由佛教对审美影响想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