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已经过去了,很多人都在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有人把原因归于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平时的吃穿跟过年没什么两样,所以对过年感觉不明显,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小时候家里穷,有时连饭都不能管饱,一年到头吃肉的次数也是数的清的,至于那些点心,糖果都要到过年才能吃个够。过年还可以穿新衣服,天天吃鱼吃肉,今天就想说说小时候的过年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首先说说卤菜,卤菜是过年招待亲戚必备菜,小时候也是这样,只是小的时候卤菜的样数很少。小时候最有名的卤菜就是肴肉,白白的,肥腻腻的,吃的很过瘾,并不是说肴肉就比牛肉好吃,只是牛肉很贵,过年也买的很少,过年去亲戚家或者自家招待亲戚桌子上牛肉都比较少,相比而言肴肉便宜一些,所以可以多吃。现在过年各种卤菜比如各种肉类,各放一大盘,而小时候都是一两个小碟子,两三种卤菜放在一个碟子里。小时候的肴肉都是很肥很肥的,而现在肴肉也都是瘦肉,大家都不爱吃肥肉了。
点心,小时候过年一般只有两样点心,一个是京果,我们那叫“京枣”,现在的超市也有的卖,不过口感跟小时候不一样了,还是比较怀念小时候的味道。还一个就是“麻饼”,小小圆圆的跟中国象棋差不多,过年有这两样点心就齐了,这两样点心是自家过年期间当零食吃的,当然主要是给小孩吃,不会用来招待亲戚。平时家里是不会有什么零食的,只有过年期间有。一般也就买一斤一样,所以还得省着点吃。现在的过年不买这两样了,买也是为了怀念过去,现在是各种饼干,蛋糕,派等等,直吃到要吐。还有一种点心要特别提一下,就是年糕,这个年糕不是现在超市卖的在水里煮的年糕,而是红纸包的长条形的,打开来里面是一片片雪白色的,所以又叫雪花糕,过年买这个糕主要是为了给亲朋好友家里的小孩来拜年准备的,主要的寓意是一年比一年“糕”(高)。所以一般给孩子年糕的时候都嘴里都会同时念叨“一年高一年啊”。每年正月初一去村里挨家挨户拜年的时候,一般是得不到糕的,因为这个已经算比较贵的了。只有去本家拜年的时候才能得到年糕。当然只有孩子才有,我印象中我上了大学之后基本就没有了,亲戚给的话也会婉拒,大了,不需要再长高了。
糖果,过年糖也是必备的,主要是为了应付大年初一上门拜年的小孩,还有就是亲戚家的小孩。小时候过年一般也就称个半斤散糖,里面大多还是硬糖。村里小孩大年初一来拜年一般也就每人给个两块糖。我小时候去别人家拜年大多也是这样。由于是男孩,也有给香烟的,不过是少数。现在过年糖果大多是巧克力,或者各种软糖。
菜肴,小时候,每当过了腊月二十,家里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菜了,家里养了过年猪的也都开始请人来宰了。家里一般会买个十几斤肉,这些肉主要用来准备两个过年菜,红烧肉和肉元,这是招待亲戚最后上的两道压轴的菜,小时候做肉元,都用肥肉,还会会放不少面粉,或者白萝卜配一下,这样用的肉就少。现在的肉元都是用全瘦肉。招待亲戚少不了鱼,小时候过年的鱼都是村里分的,村里鱼塘都承包给个人,过年了清鱼塘把鱼捉上来,挨家按人头分几斤鱼。拿到鱼之后一般会把大鱼的鱼头和小鱼吃了,剩下的大段的鱼身就会腌起来,等到正月里亲戚来招待亲戚,所以正月里吃的鱼都是咸鱼,后来生活好了之后就不会留鱼腌了,而是过年后买新鲜鱼。过年的豆腐也是必不可可以少的,不过豆腐是自己吃的,进了腊月就要准备磨豆腐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种的黄豆,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一个外来的磨豆腐的,租了村里的一个废弃的仓库磨豆腐,后来去别的村了。小时候经常陪着父母去磨豆腐,每次磨的时候都会打点豆腐花回来吃。自己磨的豆腐比买的大也厚实的多,每年磨个几十斤,可以吃到正月结束。
大年二十九有个习俗,叫“换年底”,我也不知道什么寓意,似乎是祭拜一年平平安安的渡过了,粮食也取得了丰收。之前家里蒸馒头的时候会蒸面龙,面鸡和面鱼。龙,鸡,鱼都是妈妈捏的。准备几个菜,肉,鱼,豆腐,青菜,傍晚的时候,在大厅中间的地上摆上面龙,面鸡和面鱼,肉,鱼,豆腐,青菜,在这些后面放一个簸箕,簸箕里放着麦子,在麦子里插一杆秤,还要放一面镜子,在最前面点上蜡烛,磕头之后在门口的场地前燃放鞭炮,一般三个大炮仗一挂鞭。所以每年的大年二十九傍晚的时候就能陆陆续续听到村里到处响起鞭炮声,这个时候就会真真切切感受到浓浓的过年的气息!
大年三十中午祭祖,磕头,烧纸钱。吃过午饭就可以开始贴春联了,现在有些人家大年二十九就贴了。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包馄饨,这两件事我一般都会参与,近些年很少在家过年了,所以也很久没有体验过了。我们那年夜饭就是馄饨,也许有人家也会烧一桌好菜,不过肯定要吃馄饨,我都是一边包馄饨一边看电视上放的过年的节目。
大年初一拜大年,小时候是会出去挨家挨户的拜年,为的是讨点糖果,从人家给的东西里就可以看出这户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大方,一般人家就是普通的硬糖,好的人家会给软糖,芝麻糖,花生糖,巧克力。也有人家给水果,苹果橘子什么的。本家一般都有一条年糕。由于是男孩,所以也有不少人家会给香烟,一般就是一支香烟,香烟的档次差别就更大了,小时候最普通的是大前门,好点的有黄果树,最好的也就是红塔山了。近些年给的都是红河,云烟,苏烟,好的是红中华。记得很小的时候可能也就刚上小学,有年春节,我和村上的一个同龄的伙伴跑到村后的一个干涸的水沟里偷偷的把人家给的一支香烟点了,学着抽烟。上了大学之后就过年的时候就不大愿意挨家挨户的去拜年了,主要觉得大了哪些糖果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一般就去本家家拜拜年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