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就开始有过年的味道了。很多人家院落里,阳台上挂着腊肉,香肠,酱鸭,熏鱼……
民间神话传说中,年是一头凶猛的怪曽。体形庞大,四只脚,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它每隔365天就要出来一次,袭击人类,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人们对年兽是又恨又怕。有一次年兽来到一个村庄,在村口遇见两个穿红衣服的小孩将碎竹节扔到火堆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它吓了一跳,赶紧调头转身逃跑了。
人们知道了年兽怕红怕火光怕声响,于是在每个年要来临的那天在门上贴上红色的纸,将门关上,做一大桌好吃的,燃后点上烟花爆竹。将年赶跑。到了晚上,大家害怕年又会回头来害人,就不睡觉,坐着聊天直至天亮。就这样,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的习俗就一年年延续下来了。
临近过年,我忽然想起以前老家一些过年的习俗: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边,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炒米胖,炒花生,炒瓜子,烘蕃薯干,打年糕,打麻糍,切冻米糖,芝麻糖,黍米糖。平时那些空空如也的坛坛罐罐里都装满了各种好吃的东西。然后大人们一趟一趟地去镇上置办年货。一家老小的新衣服,糖果,零食,鸡鸭鱼肉。总感觉大人们只有临近过年才绰阔起来,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此时也往家里搬了。
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有的人家已经开始自己动手做豆腐了,过年做豆腐也是汤溪的一个习俗。爷爷在时,每年家里的豆腐都是自己做的。做豆腐的工序十分繁琐:浸豆,磨浆,提炼,煮浆,点卤,压制……但是手工制做的豆腐原汁原味特别好吃。做好的豆腐大部分拿来做豆腐干,先将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豆腐埋入装有稻草灰的木桶中,第二天再将稻草灰洗干净。然后将洗净的豆腐放入烧沸的铁锅中煮。铁锅底部铺一层早稻的稻草杆,既不会粘锅,又有草木清香。煮熟捞起,将豆腐干放竹筛中晾干。这样制作的豆腐干既香又有嚼劲,且可以存放好多天。另外一部分豆腐拿来炸油豆腐:将豆腐切成整齐的小方块,下油锅炸至金黄,捞起。刚起锅的油豆腐又香又松软,嘴馋的孩子已经忍不住要偷吃了……
过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写春联。村上有几个书法写得好的文化人会帮着大家写门联。大伙拿着写好的春联高兴地道谢着,同时也说一些夸赞的话表达对有学识的人的敬重。而家里面那些红纸小字是要自己写的,比如粮仓上要贴五谷丰登,牛栏猪圈上要贴六畜兴旺,鸡舍上要贴鸡鸭成群,碗橱上要贴山珍海味……不会写的人家就直接将红纸剪成小方块或长方形一贴了事。有一年姑姑叫我写那些小字,她说猪圈上就写张“日长夜大”吧,结果我写成了“日长夜短”,贴上去之后全家人都笑翻了。
大年三十,对小孩子来说是最热闹开心的一天了。可以尽情地吃各种美食,有压岁钱拿,还可以穿上新衣服和小伙伴们臭美一下。大人们贴春联,蒸肉圆,忙忙碌碌着准备一桌丰盛年夜饭。在汤溪,萝卜肉圆是每年三十夜这天都要做的。将萝卜切片煮一下,切成小方丁,五花肉切丁加黄酒、酱油、盐等调料入味然后与萝卜、红薯粉拌均匀。蒸锅铺上荷叶,将一个个肉圆蒸熟。刚出锅的肉圆味道特别好,趁热一口气能吃好几个。
对了,在吃年夜饭之前还要先谢年。奶奶会点上一对大红蜡烛,在八仙桌上摆上煮熟的猪头,整只的鸡和整刀的肉,上面贴张四方的小红纸。摆上碗,筷,酒杯。在酒杯里倒上酒,先祭祀祖宗和先人。点上香拜三拜,酒过三巡,然后将香插到门外将先人送走后,一家人才可以关上大门,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称为封年。
年夜饭都比较丰盛,至少要有十几道菜。传统的大块肉夹馒头,白切鸡和炖六笋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道菜是鱼,寓意年年有余。吃饭时位置不能乱坐。长辈一般坐在上横头,大人坐长辈左右两旁,小孩子坐边上。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大家才开始吃。长幼尊卑有序,不可乱了规矩。一家人围成一桌吃年夜饭,喝着自酿的农家米酒,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吃完年夜饭,开门放鞭炮。每个长辈都会给小孩们一个红包,此为压岁包。我拿到压岁包一般都会藏在枕头底下。也会偷偷抽一两张拿去买烟花或汽球玩。男孩子们喜欢玩鞭炮,时不时的点燃一个故意往女孩子身边扔,引起一阵尖叫声。我们女孩子则喜欢放烟花,点燃之后一朵朵绚丽的烟花瞬间照亮漆黑的夜空。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五彩缤纷的烟花绽放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美丽却短暂。然而那种扣人心弦的美,却让人久久难忘。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般都不睡觉。大人们总是说要醒长寿夜。其实外面彼起彼伏的鞭炮声也根本无法入睡,实在困了也就打个盹。爷爷奶奶要祭灶君神,在灶前点上三柱香,泡一杯清茶,再拜三拜,然后放一串鞭炮。接下来,奶奶就找出一包洋红,开始染红鸡蛋。老爸一般会找个理由偷偷溜出门去打牌混通宵。老妈则在家守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然后炒汤圆馅,煮毛芋,准备菜羹。
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是要吃菜羹的。所谓的菜羹,就是把煮熟的毛芋剥壳和萝卜丝、芥菜煮成一大锅羹。说实话,那菜羹其实一点都不好吃,芥菜有点苦苦的味道,我不爱吃。老爸总要逼我吃,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们家世代都是农民要有勤耕不辍的精神。“羹”同“耕”,寓意勤劳耕作就会有收获。芥菜苦,其意是要吃苦耐劳,忆苦思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年初一早上吃菜羹的习俗已渐渐改变。好多人家都在大年初一吃龙游发糕或汤圆了,可我那固执的老爸依然坚持要在年初一早上吃一碗菜羹。我们汤溪的汤圆和宁波汤圆不一样,是咸的,有鸡蛋那么大,头上还有根小尾巴。而我奶奶做的汤圆总是特别大个,有鹅蛋那么大,三四个吃下去就已经很饱了。汤圆一般是冬笋豆腐干肉馅的,也有萝卜或落汤青馅的。根据个人口味,包自己喜欢的馅。正月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一般会煮一大碗七个鸡蛋大的汤圆。汤溪人热情好客,认为七是个吉利的数字。因此客人要回去时也非要拿七个红鸡蛋让客人带上,说是一点利是。
正月初一早上要选吉时开门。老爸会找一根竹竿,头上挂一串鞭炮,叫我举着,等小鞭炮放完之后,他再点几个大炮仗。这样才算正式的开门大吉。年初一这天是要去上坟的。上坟之前要先去村上的祠堂祭拜一下太公。这是对祖宗先人的尊重。上坟回来之后大家喝喝茶,吃吃糕点,说一些吉利话。新年伊始小孩子不能骂人,说脏话,否则会被“开新年”(挨揍)。而且这天一般是不干活的,连地都不用扫。有人说一年忙到头,新年第一天要好好休息。门口满地鞭炮碎屑奶奶也不让扫,说要留着,新年全家红红火火。
大年初二开始出门拜年。初二这天一般都是去外婆家或舅舅家,那时候出门拜年都是走路的多。从家里走到中戴要走将近一个小时。一路上人多很热闹,大家有说有笑,一点也不觉得累。初二之后,因为亲戚多,还要上七大姑八大姨家走走,一圈拜回来差不多就要到元宵节了。记得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大家都没什么贵重的礼品。提着镇上糕饼坊买回来的草纸包的糕饼,一包包整整齐齐的梯形状糕点:有芙蓉糕,鸡蛋糕,红茴茴,油金枣……记忆中那些糕饼的味道非常好。可惜现在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味道了。
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又开始热闹起来。好多村庄都有舞龙灯,跌狮子的表演。镇上还会在元宵节这天把庙里的城隍老爷请出来巡街,用八抬大轿抬着,敲锣打鼓的非常热闹。我们村也有龙灯,每户人家都要准备一两桥灯板。上面固定好灯和花,然后一板板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龙灯。在农村的夜晚看舞龙灯是非常热闹开心的,特别是龙灯在晒谷场上盘双蝴蝶,那壮观的场景让年少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月里附近有些大的村庄也会请戏班子来做戏,上演的大都是婺剧或是越剧。戏台子一般都搭在古老花厅里或是空旷的晒谷场上。好戏开场前也放鞭炮,锣鼓喧天。正场上演之前会先加演一段图八仙。几个腾云驾雾的神仙出场,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喜欢看戏的大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年青人也就去凑个热闹而已。我们小孩子则喜欢钻到后台去看那些演员对镜描眉上妆,换戏服。然后看那些拉胡琴,吹喇叭,敲锣打鼓的艺人怎样操作那些乐器。我最喜欢看青衣和花旦。扮相秀美俊俏:玲珑的身段,婉转清脆的嗓音,时而莲步轻移,时而云袖轻舞……台上做戏的演得投入,台下观戏的看得痴迷。多年以后也曾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过完正月,过年也接近尾声了,人们又开始日复一日的正常的劳作。现在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平时的一日三餐都丰盛得跟过年似的,很多传统的习俗也简化了,渐渐被人淡忘。而我,却依然怀念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