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说她一个星期没写作了,然后写了一篇巜为什么不写作》,而我已经整整一个月没写作了,其中有些心态与她一样,也有些原因与她不一样。
在两三个星期前,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好几次想写点东西,却没有付诸实践时,我就知道我的写作习惯开始出现裂痕了,于是我想顺其自然地去体会这个过程,看看到哪一天我才会除了有想写的意愿还有写出来的行动。
今天,这个能量终于充满了,愿意写,写。
这重拾的第一篇我决定梳理下这几个月,我的写作习惯是怎么变化的,尝试窥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去年11月中旬,在朋友圈看到曹蕾发起的每日书30天行动,觉得很有意思,自己本身也对写是有兴趣的,于是毅然加入行动小组,开始了每天的行动。
那段时间,真的是对写作没有特定产出的期待,纯粹就是我手写我心,单纯喜欢表达的过程,看到在脑海里乱麻的思绪在笔下清晰,看到生活中的趣事被印刻在文字里,心里就充满欢喜。那时候,常常在夜晚哄娃睡觉时一起睡去,却总会在夜里12点前醒来,写下当天想记录的东西,内心像装上了写作的发条,它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那段时间行动小组的成员们也都在每日书,在共同的行动中既满足了自己写作表达的需求,也通过阅读彼此文字相互了解、鼓励。
30天很快就过去,写作表达的喜悦还在继续,还在意外之余收获了自己的写作倾向------婴儿养育和观察以及与儿童教育相关的事情。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重心就放在了养育教育方面,也有几篇称之为写作产出的文章,不单纯只是天马行空的思绪表达。
可能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写作表达能力在跃上一个台阶的同时,单纯快乐写作的喜悦也开始慢慢在无意间遭遇期待写作产出的压力。
现在想来,是自己过快地把写作表达与写作产出缠绕在了一起,日常写作本来是一种表达习惯,产出是随缘的结果,毕竟对我来说,在我现在这个阶段,在写作这个空间,无需把它当成任务。甚至任何时候,每日书这个写作空间我都可以把它保护为单纯的自我表达而已,就像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唱歌,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在生活里的丰富状态。
除夕前后,因为有了产出的心思,儿童养育与教育有点已经"憋不出什么"的感觉(因为想写真实的观察感受,但娃长得不快啊,哈哈),正好那时开始了阅读,转而写读书笔记。
最开始写读书笔记,也是单纯喜欢,单纯记录自己所感所思,所以写的很顺,也很得我心。
直到.....
第一次提笔又断笔,无法写完一篇文字,是在读蒋勋的巜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时,当时前一天写了第一章的读后感,后面几天陆续看完了这本书的大半(90%),却开始写不出东西了,脑海里被产出束缚,觉得怎么写也不能清晰表达想要的读后感。有几次写了一两百字,又觉得过于短小,表达的意思太low太小,又删掉。越是不满足那些细小的想法和表达意愿,对这些细微感受的文字表达就越是变得迟疑。
是的,我开始有"想要",有对结果的担心,我用结果去约束我原来单纯的表达行为。就像原来只是打球好玩,现在却说今天我肯定打败不了某人,我就放弃好玩的打球。
好的产出本来只是喜欢的写作表达日积月累或更用心的结果,却因为暂时没有好的产出连原本的喜好也一并遗弃了。
至此,我的写作习惯之链从隐藏的裂痕直接变成了断裂。
幸好,即使行为断裂了,意愿上还没有完全失去,每天依然有一些表达的念头。
更幸好,每天也在坚持阅读,去积累,去拓宽。
最幸运的是,写作同伴中还有曹蕾在坚持着,继续跟进去看她的文章,她的表达。
终于,今天,又开始加满写作能量,只为表达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