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小的时候不懂事,看书囫囵吞枣跟快看完,感觉自己很厉害得样子,别人问你书讲的是啥,支支吾吾半天讲不出来,读书多了以后,突然明白,读书必须经过三个路径,输入-处理-输出,缺一不可,好比,同样出去旅游,看见,山川河流,大多数人看完回来,拍一堆不怎么看的照片,看人家杜浦,看见后经过处理,变成一句名流千古的绝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后来后来渐渐明白,读书读的是啥,其实就是概念,厚厚的一本书,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个,最多几十个概念而已,每次把书拿到手里后,翻开目录看看,里面有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概念,反复的精读,仔细的精读,然后打开书,翻着翻着,看作者是如何用例子或者故事来说明这个概念的,或者道理。
读书第2个阶段,是带着问题去读,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去搜索引擎搜一下看哪几本书解决这个问题,全部买回来,看这方面高手是如何想的,看完以后直接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
读书第3个阶段随便看哪一本书的时候,看见作者,为了证明某一个道理,举的事例,问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证明什么道理?这时候你就是高手了,素材积累时间长了以后,遇到需要讲明什么道理的时候,再翻到以前的例子就可以,简单明了。
例如,话说,一个牧师要出去布道,但是他的儿子在捣乱牧师想了一个办法,把一张世界地图撕碎扔给儿子,说你把世界地图给我拼好,那么我给你5元钱,牧师以为这会花掉儿子一个中午的时间,没想到他的儿子花了10分钟就把地图拼好了,牧师问道,你是怎么拼好的呢?儿子回答道,这是一张世界地图的反面是一个人像,人拼好了,世界地图就好了呀。牧师说,今天有话题可以讲了,在这个故事里,牧师是想说,当一个人好的时候,他的世界就好了。
你仔细想一想,这个例子还可以说明什么?还可以说明,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往往更简单。
这就是积累素材的方法论。
现在可以说书籍是我的朋友了。
在每个阶段都得挣扎了好久,相信我这是大多数人的最好路径,你并不孤独。
顺带说一句去年,自己处于"在读书的第二阶段"带着问题去读,然后加请教高手,解决了游泳这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