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还是宾夕法尼亚州议员时,想争取一个国会议员(以下简称A)的支持,他想到了一个方法,他知道A有本罕见的书,所以就写信跟A借,A很快就借给他了,一周后,富兰克林看完了,马上还书,并写了一封信感谢A。下次两人遇到的时候,A主动跟富兰克林交流,变得非常客气。
富兰克林说:“曾经帮过你忙的人,会更想再次帮你”。
原因是什么?因为对方觉得你尊重他,受到了尊重能够拉近距离。
这个效应可以用在刚入职,刚入职很多不明白,你就大胆地问,一定能获取好感,不过不要问太过白痴的问题(伸手党)。
2,杜宁克鲁格效应。
杜宁和克鲁格两个人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他们两个人合作的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境如何导致无端自负》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这篇论文得到了2000年度“搞怪诺贝尔”(Ig Nobel Prize)的心理学奖。
这个效应讲的是越差的人对自己的水平估计不足,所以有“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的说法,中文中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无畏”是对这种现象的很好解释。
为什么越差的人越牛逼,因为他不知道跟别人的差异,所以有时候会做出“惊人”的举动。很多人盲目自信,例如觉得自己长相超过平均水平,甚至超过80%,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开车的技术超过80%的人。
原来这是人的自保机制。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拿不出手,什么方面都不如人,那他就会抑郁,觉得没意思。所以他欺骗自己至少在某方面优于常人,而不至于活不下去。
3,蔡加尼克效应
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一个记忆实验,他让一群人做22件简单的事情,如写诗、从1数到100等等。
只有一半的事情允许做完,另外一半的事情做到一半就被打断。
实验结束后,让参加者回忆这20件事情是什么,结果发现记住未完成的事情的比例有68%,已完成事情的比例是43%。
如果一件事情(即使是非常小的事,例如拿快递)你做到一半,那这件事情就会经常在脑海里出现困扰你,扰乱你的注意力。
为了避免这个不良反应,要怎么办呢?如取快递,我是怎么处理快递问题的?答案是我是一收到快递短信就去拿,拿完快递后,这件事情就不会再困扰你了。
4,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这个效应指的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通常有个第一印象,常用于面试和相亲。
为什么要穿好看的衣服、剃好胡须、把自己整理干净,就是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不过首因效应只是一时的,长期的关系还是要平时的相处,刚开始很亲密,后来反目成仇的也很多。刚开始喜欢不上,慢慢喜欢上的也有。
5,五分钟起步法
觉得自己不想做某事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先做5分钟,5分钟后再决定是否坚持下去,一般人会选择坚持下去,这个方法可以对治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