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实习,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洗澡,北方人叫洗澡,其实在南方都叫冲凉。用水冲冲身子,拿毛巾大致搓搓,打肥皂,然后冲沫子,时间特别短,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关键是天天洗,几乎和吃饭睡觉一样。
一般十点回家,磨蹭磨蹭十一点去冲凉,十一点到十二点这段时间我会写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事情,然后12点准时睡觉。
这洗澡的十分钟时间,会把今天所有的事情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等洗完澡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一些思考要点。
这十分钟的梳理,有两个好处:
第一,会使后续一小时的工作效率提高不少,相比没有经过梳理,坐在桌前回想今天发生的事情,一件一件去罗列,效率会慢很多,而且中途很有可能被某个点卡住,翻翻手机,一小时就没了;
第二,一边梳理,一边会涌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灵感。这十分钟的时间里,如果我有主动去思考,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的点子,例如会对比今天和昨天的工作,看旁边的同事原来微信还可以这样编,公司的设计师怎么能拿那么高的工资,老板整天打电话接电话。。。等等等。一边寻思,一边点子就来了,有时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烦恼也就想通了。
回到文章的主题上,这些灵感和点子究竟有什么用?
有了灵感,仿佛就像找到了目标,你会发现犹如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做起事来也有了动力,然后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走去。而这个灵感,也在帮助自己不断地改进工作行为和习惯。
灵感从哪里来?
灵感并不是单纯地想出来,灵感更多的是一瞬间的事情,突然在某个节点闪现。
在学校读书期间,学多了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学了这么多东西,究竟有什么用?
的确,在考试结束后全部还给了老师!
也有过来人,和我们这样说:书本上的东西,在社会上没多大用!
的确,对于有用的人来说早已用起来了!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这些看似没用的知识,终会在某个节点碰撞冲击,最终成就出各种可能性。
没有灵感的源泉,哪来灵感?我们总是要梳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问题,在当前来解决问题。
灵感就是将原有的东西打乱,然后按照一定的思路和逻辑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新东西。创意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创意的结果就像一层「窗户纸」,在点破这层「窗户纸」之前要有一个非常艰苦的积累过程。然而一旦捅破了,就会茅塞顿开,别有一番天地!
所以说,不要试图创造些什么,而是试图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一点点,使其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