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高一时在书店看到《雪国 古都 千只鹤》的名字便一下子被吸引,买了这本书。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构造的画面特别容易沉湎到一种日系美感中,然后记住了作者川端康成。
高中的课文中再一次提及了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又是一个一看到名字我就觉得超级有意境的作品,这下我彻底成了川端康成的粉丝。——虽然有点像颜控的一种。顺便知道了日本有个地方叫“伊豆”。早就想好好阅读一下了,拖延症的我直到多年后才看完。——一个好的名字会吸引人。城市名字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难冷却。微博上吵翻那些后悔改名字的城市:兰陵→枣庄、朝歌→淇县、徽州→黄山、九原→包头等等。许多诗化的城市名字荡然无存。
第一次阅读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封面设计上带有日式古典的气质,看完后除了一种小清新的爱恋狂想曲外,并没有涉猎到更深的思想内容,除了人间明媚且空荡,相遇爱恋而别离感到遗憾外不觉有他。就故事而言,这样简单而美好的爱情已足够让我们钦慕造物主的伟大和生命的神奇,匆匆一瞬间我们相互爱恋,思慕中全不需顾虑日后的琐碎,现在我们在一起的感觉好不就很好了嘛。爱恋最单纯的时期也不过颔首低眉少女时代。
看完1974年版本的电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对荧幕情侣将这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爱恋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那可能再不相见的挥手,现在身处发达网络和手机年代的我们是再也无法体会那泫然欲泣的感动。回忆是美好的,川端老年时是不是还会梦到当初那挥手自兹去的熏子。安利一下玄觞的歌曲“黯然销魂”——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同时电影中还将学生和江湖艺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之巨大,直白的表现出来,悬殊的社会地位和相隔万里的路途再难相见的路途。故事结尾出现的惋惜是我第一次阅读时完全没有体会到,走马观花太严重了。其实不消说分隔两地了,便是在一个城市里,若是没有缘分,你也很难再一次见到了——年代久远,没有搜到木村拓哉和吉永小百合的版本。
第二次重新刷了南海出版公司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封面和内页都设计出一种樱花绚烂寂美又自带落寞的感觉。故事中这种忧郁又温暖的爱意,潜移默化中浸湿了整个旅途,人生匆匆,偶尔缝隙间产生难以名状的恋情亦不失为那短暂岁月里的小太阳。再从故事来看电影,发现讲述顺序基本保持和书籍一致,很多书中一笔带过的环节在电影中也更细致的表达了出来。单身狗们,请让灵魂和身体有一个在路上,川端不也是在旅途中才邂逅了熏子,同时因为大学生的身份而帅气的外貌而广受尊敬,一下子和熏子的家庭成员们都打成了一片。如果你换成一个龌龊猥琐的屌丝试试看,就算是流浪艺人也不见得鸟你。
除却《伊豆的舞女》还阅读了同书合集的其他川端的短篇。文风柔美不可方物,寂静中传递的疼痛自带悲戚。川端的文多以第一视觉来阐述,代入感极强,很多故事实际上是川端自己的故事的再加工。川端的一生多也是悲剧的一生,加以日本文学上管用的物哀色彩,看过日本的文学作品你也很难不想到物哀这个词。濡湿了川端的文字亦是哀恸气息极浓。
《水晶幻想》这一篇思维的跳跃度强到我已经完全跟不上文字的节奏了,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我就是不能好好阅读下去。
至于《十六岁的日记》着实稚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