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听两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有感
今天下午,我在南和县十方院学校听了两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触很深。这两节课是由来自北京丰台学院的刘超男老师和南和县第一小学的刘青老师展示的《精卫填海》。这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教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位老师都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点上。
一、关注学情特点,学生起点抓得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学法上的学情抓得准,并且,善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如两位老师都设计了问题:要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知的读文言文的常用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温故而知新,更好地学习新知。
二、关注文体意识,注重学法渗透。两位老师文体意识抓得很准,着眼不只在一篇文章上,而是一类文章上。把讲故事与文章、想象、表达相结合,发挥了多个功能,神话的口口相传的特点,想象和神奇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层次地讲故事来实现和领会,从而让学生掌握学神话类文章的方法。
三、语文要素落实准,不是“教课文”,而是在“教语文”。两位老师不是单纯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教学,而是把问题转化成多功能的活动,从而落实多种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两个老师都注重循序渐进地朗读指导,如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读出节奏→读懂文意。
二是用关键词"少女→女姓→精卫”为线索,来引领学生读文章、讲故事、背诵,化繁为简。
三是注重语言表达的引导。让学生讲故事,且与体会人物形象结合。尤其是刘超男老师三次引导学生讲课文故事,层层深入,设计的活动很有梯度。如:第一次讲故事,要求按顺序讲完整即可。第二次用关键词“常衔”及西山与东海的位置,引导学生想象、抓距离,体会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再讲故事,语言就更丰富了。第三次用小鸟和大海的对话延续讲故事,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到了大海对小鸟的蔑视和小鸟面对大海的不畏困难,从而使不同的人物形象立起来了。
四是关注学生的生长点。主要表现在: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说得好,关注学生表达的生长点。学生由不懂到懂,关注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读出节奏→读懂文意,关注读的生长点。让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明确有结局无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
总之,这两节课上,老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耐心地等待,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学进去,说出来,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呈现出了真实且有内涵的课堂。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