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之前有段时间网上流行过这么一段话,那时我看到处都有人在引用:
“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我刚刻意查了一下,原来这是已故作家史铁生的同学孙立哲在《想念史铁生》中的一段文字。
老实说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偶然回想起小学学过的两首古诗,内心才忽然对这段话有所感应触动。
这两首诗是: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刚学这两首诗的时候才几岁。那时候读了,背了,默写了,也考试了,于是自以为学懂了。意思无非是说作者对底层农民阶级的同情和怜悯,对黑暗的统治阶级的鞭挞和批判,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云云。作为小学生的我的理解也仅此而已,止于课本里的参考答案。
时光荏苒。
一直到近几年读了些经济学的书以后才恍然大悟,这两首诗里描写的不正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吗?
为什么“遍身罗绮者”不养蚕?为什么辛苦养蚕的农妇穿不起绫罗绸缎?为什么冒着四十几度高温工作的建筑工买不起自己亲手盖起的楼房?为什么起早贪黑种菜的菜农赚不到和中间商一样多的钱……因为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利润中的绝大部分往往并不归一线生产者所有。妥妥的经济学。
还有,农夫的辛勤耕种让四海之内不剩一块闲田,可为什么还是无法裹腹?以致于要常常遭受活活饿死的厄运?而那些从不下地五谷不分的食利阶层,却从不用承受此类惨酷命运,反倒还能问出“何不食肉糜”之类没心没肺又愚不可及的蠢话?追根溯源,这都是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课题。
当初十岁不到的我自以为把考试题目做对就算学懂了,其实哪里懂啊,到今天也未必真懂。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子弹正中眉心”。
就像我也是很久以后才知道,写过《悯农》的李绅,其实并不是幼时以为的单纯同情底层的良心文人,而是因为私生活“渐次豪奢”而被大诗人刘禹锡作诗讽刺过,死后还被剥夺爵位同时勒令子孙不得做官的贪官酷吏。
总有些人,总有些事,在初遇时你并未感觉有异,而是要在时隔多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时才回味过来:
啊,原来当时是这么回事。
《如是我闻》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