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档案管理就是一个“搬运工”。把档案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景,在农信系统是一个“边缘”的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份枯燥的工作,有人干了16年。
1995年,22岁的佟鑫海进入农村信用社,先后做过柜员、审计员、办公室。在每一个岗位上,她的细心和细致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6月,因工作需要,她被调到信贷处岗位,从此与整理入库结下了不解之缘。档案管理很枯燥,佟鑫海却毫无怨言,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而枯燥的领域。
平时大家都会把信用档案按户整理成盒。盒子里的信息都是零散的,没有装订,看的时候很容易掉。佟鑫海则利用自己是柜员的优势,拿出整理记账凭证的架势,把信用信息整理成记账凭证,用棉线把信用信息按户装订,统一封面格式和目录。既方便了查询,又保证了文件的完整性。阅读时,无论你怎么摆弄,信息都不会从页面上脱落。同时,她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档案管理方法,按照贷款种类和档案更换频率进行归档,按照房产进行抵押贷款归档。它不仅使信贷档案管理规范有序,而且对信贷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17年来,每家每户的征信都被她仔细审核过。按规定目录清理,粘贴抵押物占有证明,并放在借据后面,如有缺失通知客户经理补足。一般通过征信系统的发放回收明细和留存的抵押物占用证明,查询近期发放的贷款,以便及时通知客户经理上交已发放贷款的信用档案,及时整理。档案清理完成后,准备档案编号,登记档案目录,做到一户一档。贷款结清后,把档案放在归档区。一段时间后清理档案,一般按个人和单位分别装订,按类别和时间逐项放入信用档案目录,登记电子台账随时备查,确保信用档案的完整性。她常说,这些档案是我的宝贝,一定要认真对待。同事建议,可以通过抽样检查来提高整理的效率,尤其是对于已经还清贷款的人。佟鑫海说,不过,他是贷款流程的末端,出于绘图方便快捷的考虑,不能归档“问题信息”。即使以后退休了,也要确保自己的工作内容是“没问题、没错误、没抱怨”,问心无愧。
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还要求他们具有熟练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首先,认真收集文件,加大资料收集力度,本着发现一份,收集一份的原则,大力充实档案,及时登记归档。这是档案整理的首要环节。只有把文献收集完整,才能保证有效地为今后的档案查找和利用提供服务,方便大家借阅。
其次,为了规范档案整理,每年都要调整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努力做到科学分类、系统整理、准确界定保管期限。
每年上半年,应归档上一年度的档案。归档完成后,整理好的档案要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扫描,然后录入。基本实现了管理、查询、利用的科学化、现代化、自动化,档案由计算机管理,档案由计算机查阅。认真整理和研究各种资料,建立档案借阅登记和档案利用效果等。,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部门提供证据依据,不断提案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方便检索和查找档案。
成绩属于过去,荣耀创造未来。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佟鑫海有很多泪水和痛苦,也有被肯定的喜悦。
如今临近退休,她依然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发挥“师徒”农信社的先进作风,把一切都交给年轻一代,告诫自己做这份工作要静下心来,不要寂寞。佟鑫海说,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岗位,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虽然这个岗位是从零开始做的,但是授信额度内的基础工作还是需要有人继续做下去。“立志行万里路者,必止于正道。”佟鑫海本着坚忍不拔、严于律己的精神,在信贷档案管理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始终坚守。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踩着时代的节拍,奏响了自己多彩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