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准奶爸,我在家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做饭和刷碗(我保证这句话不是宝妈逼着我说的),因为做这两件事的同时,我可以有一整块的时间来听一些东西。最开始的时候是吴晓波频道,后来到罗辑思维,再到现在的得到APP里的各种专栏节目,我甚至还付费购买了一整年的《西方艺术史》。听这些节目不仅让做饭和刷碗变成了一件让我期待的事儿,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定的“增量”。
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让信息的获取变得尤为简单,一部手机就能够连接整个世界,理论上你在任何一个有信号的地方都可以阅尽世界的新鲜事。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环境和职业的不同,注定了我们获取信息的局限性,这样的局限性会迫使我们无法去学习那些看起来不是“正业”的知识。所以一旦工作之后,尤其是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会迅速被各种事情缠住,学生时期的知识存量也慢慢地消耗殆尽。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学习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可是不碎片化还能怎样?毕竟我们已经没有了学生时代那种成块的时间,捧着一本教材系统地从头学到尾,再来一个结业考试,这样的学习已经几乎不可能实现了。那碎片化就一无是处吗?我不觉得。再碎片化的学习也是学习,而且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这样的学习形式可能会更有针对性,通过兴趣驱动的学习,更有可能促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刚好遇到简书的这个五年计划(我严重怀疑简书的小编是从体制内出来的,深深烙着国家五年规划的印记),我的新爸五年,我给自己挖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反正填坑都是一样难,那就直接弄个最难的。
一个大的目标:成为终身学习的爸爸
五年之内的计划:每年针对某一项知识系统学习,每月至少在简书发布两篇学习笔记
虽然我目前还只是个准奶爸,但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带娃之前要先带好自己。无论婚姻还是父子,抑或是朋友同事,本质上都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关系需要的是智慧,而这智慧其实来源于谦卑的心态和认知的升级。杨绛先生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话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适用,而且是年龄越大越适用。
我知道我穷尽一生也学不完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想告诉福豆的是,爸爸愿意和你一起探索这个世界,也愿意为了你而成为一个更好的爸爸。
总之,这是因为一个准爸爸的知识焦虑而产生的想法,但是我相信千万的年轻父母中,一定会有许多希望通过自我成长来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的人,毕竟,爸爸妈妈都在进步,孩子怎么可能会甘愿平庸?
最终,通过这些笔记,我希望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
罗辑思维说:向终身学习者致敬。
我想说:向终身学习的父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