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把玩游戏的儿子喊出去陪我散步,说马上要开学了,陪老妈走不到几次又要上学了,儿子不太情愿地在我的催促下停了游戏跟我出门的。事实是我很想去自己跑步,但看到他一直在家玩游戏所以才改成拉他出去走一圈。
这次儿选了另一条路线,下到江边绕一圈再返回。因为都是新建设的所以之前他没走过。刚下几步梯子步,儿就有点低声说不走这,伤膝盖,我忍不住哈哈一笑说我都没喊伤膝盖,你个年轻小伙子还喊?他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了,一路下去,边走边说话,儿对路周围的植物景致是一点兴趣也没有,感觉还在不能游戏的不爽里,提议去搬石头捉螃蟹他也不愿意,谈到周杰伦的歌因为手机信号问题和我已有的软件听了一首歌。
走到要上坡返回时儿生气了,抱怨修路的人笨傻,我问他那要怎么办呢?他说应该修电梯,而事实是这些路恰好是规划为亲水步道是一大亮点供人们休闲锻炼的。与我说话的语气也不友好,让离他远点看到我都烦。我第一反应就是顺应他的需求看玩笑一样快走几部与他拉开差距,但明显他很生气了。
此时我突然想要不我也觉得累了?不有人说嘛儿子们在弱小的妈妈面前就变强大了吗?果然,在我说,哎呀走慢点,我也累了。儿马上低声说:我还以为只有我觉得累。精神好像马上就好了,走到我的前面不说居然还跑起来,我说你不是说累了吗?还跑这么快!我累死了,我得慢慢走。我来背你上去。儿子脸色明显要愉悦一些地说。哈哈哈哈。。。你背的动我啊,我可是一百多斤哦!背的动!
走到一个大弯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上距离短,一种是绕一圈上坡缓距离长,儿说看我找条近路,呼呼就从近道直上了,还主动伸手来要把我拉上去。
家里的奶喝完几天了,还没来得及去有奶卡的地方拿,正好有加油站的优惠卡,于是打算去看看,还有前几天吃的螺蛳粉。但去了才知道这里的奶价格太不合算了,儿选了一盒饼干,我选了一包瓜子,因为要满四十省十元,所以我就在店铺里看那些商品,然后肯定要问一下关于优惠券牛奶价格之类的啦,结果儿又生气了,说我买东西不快,总是选来选去啦,手机差半天不能支付啦。。。反正就是不爽。哪怕是买了他自己选的饼干。
对于青年来说父母应该坚持什么态度和原则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呢?
他们因为年轻很难意识到锻炼身体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父母长辈的忠告似乎也很难发生作用。没有自我内在的认同的价值观外来的越是强加反抗就越强烈。曾经儿子就觉得只要是我说的他就是不愿意听,孩子爸爸回忆他青年时也说只要是妈妈说的明晓得妈妈是对的但就是要对着干,宣告自己的个性和成长,不要再当妈妈的小乖乖了。
相反同龄人的话他们往往会更相信一些。但同龄人之间又自然地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链接着的。每每此刻我都会感到一种教育的无力感。追悔在十二岁之前的时候没有养成这些优良的习惯和品质。
从来不介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不当我的跟屁虫。只要他积极阳光上进身体强健,作息规律。哈哈哈。。。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其实本质上来讲我还是希望孩子按照我的标准生活,觉得这样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人生发展。把最完美的理想人物性格光环企图要强加给孩子,也许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总是有距离。父母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理想人格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一实现。孩子们可不吃这一套,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架通电有开关控制的机器,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优点缺点。
那么父母不管了吧!事实却又有一些青年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分配处理好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的关系,人生陷于被动甚至失去看见明天太阳升起的机会。或许负责人的父母正是居于此还是不得不管。
怎么管?这是一个问题。完全敌对恶化关系的管是得不偿失的,孩子父母都痛苦,比不管还糟糕。和风细雨念念叨叨,正负作用都会有,比不管和敌对都好。创造条件转变青年内在价值认同,成为一种自觉,这是教育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