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了几乎不会再用的‘茶具’ -
办公室的同事,不知出于对茶道的喜欢,还是对养生比较注重,花四百多置办了一套茶具,据说还是瓷传导加热。到的第一天,还饶有兴趣泡了一壶热茶,对我们一一询问:来一杯新泡的热茶?在往后的这些日子里,我只见过他又泡过一次茶,之后,再未见其打开过茶具。
虽然不知道,当时他是出于何种想法置办的茶具,但可以料想得到,如无意外,未来的日子里,他几乎不会再泡上一杯清茶。
- 被干扰的学习/生活 -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这个词好像用了无数遍)的时代,与广告不无关联。商业广告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我们生活的方面。打开浏览器时,我原本只是想查一查一个心理学专业名词的释义,输入框下放的页面新闻,却让我关心起了国家大事。一连评阅完数条新闻之后,我终于想起了要学习的心理学专业词汇。不过,页面右下角的广告还是在精准的'提醒'我,数周前看的一双鞋子降价了。最后,当我终于查完那条心理学专业词汇时,却勾起了我买鞋的欲望,同时也因某条新闻愤懑不以。而原本我只是想查一查心理学专业词汇。一上午的周末时光,过去了大半。
- 我们为什么会过度消费? -
环境使然:商业广告让你以为,购置某样商品后,你的生活/体验会和他们宣扬的那样美好:灰姑娘是因为穿上了'玻璃鞋'才变的美丽动人,学识渊博是因为随身携带一台装满'书'的kindle;而事实是:你从来不喜欢穿高跟鞋的感觉,一年到头你看的书一只手都数的过来,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双十一还未来之前,各大商家的短信就纷临而至;打开电脑,不论是浏览器还是‘杀毒软件’都在时刻提醒你双十一要来了,别忘了‘剁手’。
天性如此:就好像遗承于远古的基因,为了活下来,天生具有嗜甜的天性(储能、防寒冬)。看见‘好东西’就想买,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在消费心理学中,大致分为四种消费心理:从中、求异、攀比、务实(当然这个与过度消费关系不大)。不论是效仿性盲目性的从众、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求异,还是面子消费的攀比行为。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大多数人的购买欲得到释放。只是最后商品的实际效用未必理想。
-如何避免过度消费?-
1.选好商品之后,不要立即支付
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来看一看你的购物车,仔细想想你是否真的需要它们,它们是否真的能改善你的生活体验,你平时使用的频率预计会是多少
2.稍稍看看价格
如果价格比同类商家要便宜很多,三思而后买。便宜,是要花代价的。
3.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可靠的平台买正版的/原版的。
想起,上个月为了得到价格比较优惠的《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这本书,花费了半个多小时在TB上找到一家价优的。到了后,却发现商家发的是自己印刷的,还是黑白的(讲色彩那章根本没法学)。这意味着我之前的时间和财力白费了,还得再买一本
4.做好记账和预算
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学习尝试去记录你当日的开支,想想哪些消费是无用的,哪些是真真切切的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达到了心理预期。习惯记账后,慢慢开始做好财务方面的规划,做到适度而不过度。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说要求大家完全的理性消费,只是希望大家在消费时,能适度,该消费时得消费,不该浪费时也勿需奢侈无度。另:周末愉快,单身节快乐!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