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付山
雷锋同志日记里写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东望志愿者王春玉这里,她不仅是自己天天做好事,而且还带领一帮同她有一样理想的志愿者,将公益志愿精神汇成一股股暖流,温暖人心。
王春玉,女,52岁,性格风风火火。近两年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次数384次,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2452.99小时。她经常说:“有一种生活,只有经历过,你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体会过,你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只有拥有过,你才知道其中的精粹”。从事六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亲身经历中,她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尽职尽责 认真做好文明创建工作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方式。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幸福接力”。作为中果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文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要承担中果园社区和辖区帮扶单位文明创建。按照市创城办和郢中街道的要求,她将创城工作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对文明创建成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王春玉本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处处以身作则,时时身先士卒,经常深入小区楼院、串门入户,面对面地做好创建宣传工作,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就群众反映问题进行汇总和及时反馈,并帮助群众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协助中果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一系列创文宣传活动,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疫”不容辞 勇担当 责无旁贷战疫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三年疫情中,王春玉主动向中果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赵书记请缨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她的影响下,不断有党员干部、居民加入志愿团队,每次提前赶到各个小区核酸检测点,他们穿上防护服,志愿者们经过从初春到寒冬的核酸检测,早已轻车熟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或许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你一定知道他们为了谁!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可能随时被病毒侵袭,但他们源自职业、源自责任,更源自信仰!王春玉说:“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心里也曾害怕,但是我义无反顾的冲在前面,就是为群众筑起一道生命防线”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让爱回家:王春玉及志愿团队跨省联合助力七旬流浪老人回家
落叶归根对流浪30多年的七旬肢残老人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在政府相关部门、中果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战和东望志愿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跨省联动,多部门真情接力,终于圆了老人落叶归根的愿望。事情还得从2020年前说起,那时王春玉及志愿团队在龙山抱恩寺托养所做义工,无意中看到一位老人神情憔悴,衣衫破烂,左手还残疾,头发凌乱。他们就主动上前去询问,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才得知:原来老人是四川人,在外流浪了30多年,也没结婚,孤身一人。经过大家商议,第二天,王春玉带领志愿团队主动过来帮老人修理房子,然后又帮老人把屋子打扫干净做好整理,还给老人买来了油、面条、大米等必备的生活用品。同时王春玉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帮他寻找家人,让老人回归故里。但是对于一个连身份证都没有,连姓名、家庭住址都说不清楚的人,想寻亲,谈何容易啊?从老人记忆里的“四川红花乡”找到了一点线索,红花乡属于重庆潼南,最后从潼南救助站获悉老人的详细情况。原来老人叫李衬浩,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总算完成了老人的心愿。王春玉说:“只要我知道,我都尽可能去帮,虽然我的能力有限,志愿服务范围也不太广,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行为没有高低大小之分,只要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手、迈开步,你就是新时代雷锋”!
王春玉最大的特点是把志愿服务活动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充满活力。王春玉家庭并不宽裕,丈夫也是一个打工族,有时开展活动的各种运作费用,经常需要自己往项目里贴补财物等等。因为从事公益事业,也很少有时间陪家人,他感觉对家庭和对自己的孙女很过意不去,但亲人都很理解,因为亲人觉得他做的是积善行德的好事,有了亲人的支持,这就是王春玉不断进行公益奉献的巨大动力。
王春玉六年如一日践行志愿服务,一件小事,如果天天做,就不再只是小事。志愿服务工作也是如此,虽然简单,但要长期做并不容易,必须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一颗乐于帮助他人的爱心才能坚持。对于王春玉而言,他只想秉承初心,把志愿服务长长久久地做下去,用自己的爱与关心撑起许多受助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她用实际行动,从自己实践中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新内涵,丰富了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正是她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光荣和伟大。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