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昨天,话题“父母可以偏心到什么程度”,再到投票“你觉得独生好还是有兄弟姐妹好”陆续地登上了微博热搜,在如今满是偶像明星的热搜中杀出了一片天地。
可见,广大网友对这类话题有着太多一吐为快的想法了。
今天,叨叨就借助这个热点,来和大家说说关于父母偏心的那些事。
对于独生子女,看着好像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对于,如叨叨一样家中有兄弟姐妹的,估计都有过这样的困惑,父母究竟更偏爱谁?
心理学上认为,父母的偏爱都是在多种原因综合之下自然生成的,是普遍存在的。而大多数人可能有种感受,就是异性相吸,一般父亲多偏爱女儿,而母亲对儿子则会更加宠溺。
当然,在中国,有一些特殊的偏心,姑且称为“中国式偏心”。中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封建社会传统理念灌输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论调千百年来长久不衰。社会形势从封建社会脱离并蜕变到现代社会,那些腐朽的思想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一直如影随形,笼罩在这片土地上。此时家庭、父母的偏心,有了这些道德伦理的影响,更甚于爱。
微博上,大家都在聊父母可以偏心到什么程度,底下的评论大多数都是重男轻女的形式偏爱,也有清流——重女轻男。重女轻男虽势单力薄声势不大,但因为大多数人都对重男轻女有所积怨,反而成为一种对抗的特例,坚挺地站在热评前列。
看来,网友对父母的“中国式偏心”(重男轻女),耿耿于怀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大清灭亡都百年了,为什么这些腐朽思想还存在,一直为人诟病呢?
笔者不禁深思。
腐朽思想的根深蒂固,可能是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洗脑),才让曾经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大多为女性)继续发扬自己深受荼毒的偏爱(重男轻女)思想,因此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继续茁壮成长吧!
笔者初中的时候有一个玩的特别好的朋友,在学校受老师疼爱,但在家里并不被重视,因为她有个弟弟。父母对他们两个还是有明显的差别对待。
儿子的生日,从小到大都是隆重大办,什么都有求必应。而女儿直接丢在外婆家到上小学才接回来,对她就像亲戚家的小孩一样,从小到大,父母根本记不住她的生日,更别提生日会了。
现在,朋友事业有成,每个月还要帮父母给弟弟买的婚房还房贷。婚姻美满,有一对儿女,不过女儿出生不久就断奶给了父母照看,儿子出生后,她倒在家全心全意当家庭主妇。
外人都夸赞这是一个美满的家庭。
唯有笔者想起很多年前的某个下午,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泣着,埋怨着父母的偏心。
只不过多年后,她并没有摆脱她父母给予的教育方式,继续着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
笔者不知道她的女儿会不会像当年的她一样,有时候会哭泣,觉得父母的偏心令自己难受。
另外一个例子的女孩,可以说算是挺会争取的了。
小时候,她父亲每次回家都会给孩子带吃的。有次,父亲下班匆忙,只带了一个小蛋糕。她和弟弟两个都想要。母亲说,弟弟还小,你要让着他。
女孩心里不服气,她觉得自己也小啊,继而她哭道:“可我是女孩子,弟弟是男孩子,他应该让我!”
说的父母都一怔,无法反驳。
从此以后,不论父亲再迟再匆忙,都会带两份,公平对待。
再长大点,家里拆迁,父亲原本属意女儿拿自己的份,剩下的都留给儿子。(这是中国普遍特色,感觉女儿多要就是不厚道,笔者也无法反驳咯)
女儿并不服气,她和父母算了一笔账,她念书的时候比弟弟少花钱,工作了以后上交的钱多过弟弟,最后她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到我结婚以后就让弟弟和弟媳照顾你们,我不管了,我已经尽了义务了。”
事后,父母多给了一套房。
我问她,你真的贪这个房子吗?
她反而问我,“为什么不说弟弟贪这个房子呢?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我是贪图,而弟弟则是理所应当?这没有道理啊!”
最后她说:“房子并不重要,我并不稀罕。我只是想告诉他们,孩子是一样的,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为什么要求我多付出?”
我欣赏她的理智决绝,极力给自己争取。但是大多数女孩子并不这样,在亲情的游说下,情感战胜了理智,或者说是道德战胜了事实,学会了妥协。
“房子必须留给弟弟。”、“爸妈就只有一个儿子。”、“你以后嫁出去就是外人了。”......
说来,在中国还是女孩惨,还没出嫁,父母就觉得你以后是外人,嫁了出去夫家人也把你当外人。
真真是里外不是人。
笔者最后想说的是,“中国式偏心”,最大的特色就是重男轻女;其他少部分可以说是彼此之间的眼缘吧。
独生子女、家里只有兄弟或只有姐妹的看着不是“中国式偏心”的讨论范畴,但谁知道父母心里怎么想的。
笔者大学舍友,家里三个姐妹。她说父母年轻时候,就想生个儿子,怎奈一直都是女儿,生了三个以后,只能作罢。
虽然说家庭一直很和睦,但父亲偶尔还是会抱怨,如果家里有个男孩多好。
你瞅瞅,这是不是也是“中国式偏心”的一种。
总而言之,希望一代一代人都能够将大环境的重男轻女的偏爱这种思想逐渐矫正过来。
都是新世纪的人了,大清也灭亡那么久了,就不要再被牵着鼻子走了。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努力啊!决不能做腐朽的古人,要做新新人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沦为这种腐朽思想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