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半去酒店餐厅吃早餐,这里有昭通苹果、桃酥、白水蛋和牛奶,还有现煮的米粉和面。
我吃了一个鸡蛋一块桃酥,煮了一碗米粉。米粉看起来调料不是很丰富,辣椒粉少熟油,没有四川红油的香味,还是能吃。
九点出门去昭通古城,网上搜到乘六路、十一路和十六路都能到昭通古城。等我们快到十一路公交车上去询问时,司机说不需要乘车几分钟就到。谢过司机后,搜导航显示十七分钟就到。
谁知我们只走了几分钟就到了趣马街的门坊,昨天在这里转了不知几次了。进去以后走了十多分钟,又见到一个门坊。
走进去看到一尊抗日英雄雕塑,和街边的塑像,好像是云南的特色小吃米线。
一条街走到头,没有想象的历史遗迹,也没有网红打卡点,只有凛冽的寒风把手吹得通红,笑着问蒲先生你怎么做的功课,蒲先生也无语了,说没什么好看的赶快回酒店。
我说我们还是走公园路,去公园转转。走出古城的那条街,看起来还显得很有风情,有点像曾经在厦门去游玩的中山街。
这时我突然看到“新华书店”,这四个红色的大字屹立在空中。“新华书店”是我童年难以抹去的记忆,成都的书店大多是“轩客会”,而在这里我还能看到新华书店,于是朝新华书店走去。
走进新华书店,一楼卖与学习有关的物品,二楼卖成人书籍和教辅资料,三楼卖儿童读物。我最喜欢的是书店里摆放的桌椅,仿佛是在等待爱书人。
看到购书的人,是一个带孩子的父亲,或许是想买辅导资料。我随手翻了一本教材写字的书,价格是二十八元。看来教辅资料也不便宜。
我看到条桌上摆放了云南类的书,许多介绍地市到的书,我们来的昭通古城,属于昭阳,就拿了一本书阅读。
从《昭阳》这本书里,看到了曾经路过的风景,在字里行间就变得很有历史,很有必要去追寻。
在三楼遇到一位热心的工作人员,她说昭通古城的广东会馆可以去看看。于是对蒲先生说我们还得会古城看看广东会馆,也不枉来一次。
回到古城,问一位保安去广东会馆怎么走。他指着前面非常热心地告诉我们,往前走看到挑水巷再走,就是迟家大院和广东会馆。不过建议我们先去看看姜亮夫故居。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
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
1928年先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后任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辑,其间师从章太炎先生。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进修,1937年经莫斯科回国,先后任职东北大学教授、英士大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昆明师范学院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军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
1953年任浙江师范学院(现杭州大学前身)、杭州大学(现 浙江大学 )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古色古香的小院,记录着国学大师姜亮夫的成长。站在姜亮夫故居,便是昭通古城的一些收获。
终于看到了挑水巷,旁边有很不明显的迟家大院和广东会馆的标注。迟家大院和广东会馆还在修缮,可以说这里只是一个地址,一切都要等修缮好以后。
走进去,感觉迟家大院还是很有气势,等修好以后,这里有3000多平方里,将来一定是个不错的打卡地。
走出挑水巷,在巷口看到一个挑水的雕塑旁,坐着一位老人。一个是已经消失的职业,一个是即将消失的职业。他们装饰着挑水巷,给古城带来看点。
中午了,走了许多路看到的是米线店水粉店,最后进了一家“川味水粉”店,不过没有吃米线也没有吃水粉,吃的是面。
水粉是我们成都人说到红苕粉,而调料也很接近我们的口味。吃完面准备走的时候,听到有客人点了燃面,更想四川的味道。
开了十多个小时,从成都到昭通,就游览了三个多小时,吃了一小碗面,没有吃到云南的特色美食,有些遗憾。不过,锦苑旁边有一家云南餐馆,回锦苑去品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