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年来,我都没有好好审视过我居住的校园-宏福。
傍晚,走到寝室阳台上,看着右边篮球场上打球的室友,楼下来往的人群,以及远处温都水城那栋像飞碟帽子(它建成的那天我就感觉它又像飞碟又像帽子)一样的建筑,觉得这三年的景光,都慢慢陌生了起来。甚至是转过头看着寝室的纱窗门,也觉得很陌生,好像这三年来我无数次打开它,站到阳台上,但就是从来没有细致的观察过它,不知道边框是黑色的,不知道左边那个螺丝其实已经歪掉了。
再向左边望去,看到操场,回忆却又熟悉起来。那是最深刻的一次军训的地方。初中高中都经历过军训,为期都是一个星期,那时候小,觉得一个星期真的好长,每天暴晒在日光下,还觉得自己很神气,很傻地炫耀着自己站得有多直,有多少次被教官夸奖还拉出来做示范。来到北邮的第一天,母亲还很激动,陪着我到处认领各种琐碎之物。永远都忘不了win7姐在我报出自己是荆州的之后那种欢呼雀跃地叫着“又一个又一个老乡啦”的神态,我妈都被震惊了。然后好像是晨曦学长在旁边开玩笑说:“你看你,这么恐怖,把人家家长都吓到了!”哈哈,那时候觉得学姐学长们一定都是那样有爱心乐观积极的。军训两周,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每天很早起床,匆匆集合去吃早饭,匆匆回操场站军姿,匆匆结束上午训练,然后又是匆匆去吃午饭,回到寝室的时间永远是洗衣服和倒头就睡两件事,室友们连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了,因为真的很累。军训因为和LJX身高一样,当时我两都是184cm,所以被朱教官拉出来做指挥官,那是真的觉得很爽,不用和大家一起站军姿,可以走回来走过去地联系敬礼,那时候觉得特帅,有种搞特殊的逗比心态。那段时间,操场,就是我们最记忆深刻的地方。
第一年,俊哥和非哥都还在3610,加上我和YW,四个人每晚都会想起他所有寝室一样聊天,但可能又和其他寝室不大一样,因为我们不怎么聊女生(至少我不记得有几次,现在回想起来好像真的很少谈起)。当然,这和性取向没有关系。只是俊哥是学神,总爱聊一些需要动脑子的事情,非哥是超级大神,总爱聊和“高端大气上档次”有关的东西。YW就听我们瞎扯,我记得俊哥每晚睡在床上都会考我他当天学的单词,可惜我英语别的不行,就是单词量不错(至少在大一那会儿还是能胜过其他人的哈,骄傲了骄傲了,哈哈),95%的时间我都能回答出他的单词,然后他就特别狡黠地夸我,然后非哥也跟着起哄,大家有时候还聊自己高中的经历,聊一些电视剧、电影、武侠剧、明星、名人、八卦什么的。那时就感觉,大家知道的东西都好多,而这些东西,在我高中的时候,我是绝没有机会说的。迫于高考和家庭的压力,我的整个高中生涯好像都陷入一种消息闭塞的状态,除了学习,我好像知道的东西不多,其实最后连学习也只是那样而已。不过我爱看电影,也许这是能说得上话的地方。
说到学习,俊哥在大一上学期结束的时候一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转到了计院。而我那时专业排名第16,差了很多。俊哥大一上高数期中期末都是满分,其实每天,他都会抱着高数书啃,上面所有的课后习题,他在当天上完课之后全部都会做一遍。有时候拿着题目来和我讨论(当然我90+的高数还是可以的,至少还是能和他讨论讨论),我都觉得好惭愧的感觉,为啥我还在发呆或者不知道干嘛的时候,他总能有动力写这些无聊的课后题。
我觉得俊哥是我们院的院草(反正直到此时此刻我都是这么认为的,不服来辩),长得十分标致,脸上特别干净,本来很白的皮肤在军训晒过之后变成看起来特别健康的小麦色,眉清目秀,器宇轩昂,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真的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的人。大概178cm的个头,身体也结实,高中时是校长跑队的,只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那样跑步了。俊哥爱刺激我,总是顶我的话,各种让你想打他。每次都挖苦我来着,后来习惯了就直接不理。其实俊哥还是很平易近人的。也许有的同学还没和他接触过,他就转院了,也许有人不喜欢那种学霸气息,但他实实在在是一个生活人,一个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情感、处世、待人接物,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而这也许是我在大学里遇到的第一个影响我未来的人。
第二个影响我的人,还是室友。非哥在院里的知名度可能和俊哥不相上下,但可能超过一半的同学根本没见过非哥本人。非哥从不去上课,典型技术大牛,那时候已经在寝室捣鼓我可能现在才能理解的技术了。每天对着电脑敲啊敲啊敲,吃饭是飞快跑下楼买上来,大家不可能在食堂见到他(除了这三年来唯一一次我们寝室四个人去食堂吃了一顿饭---那还是军训的时候)。非哥在入学后的第一次英语分级考试中以87拿到软院第一名(虽然我是第二名,却只有76分),非哥的高考分数是可以在北邮任意挑专业的,信通院完全没有问题。第一天来报道的晚上,只有我和他两人在寝室,那算是我第一次和不同省的同学深入交流,他谈到他高考的英语分数,144,在哈尔滨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了,我顿时备感压力。直到后来,我慢慢适应了大学里总会有无数人比你优秀比你有更出色的过去。因为非哥不去上课,所以除了英语,基本都挂科(噢,不对,非哥除了英语,其他都不去参加考试),大一结束的时候,非哥主动辍学了(说真的,当时我真的想到他也许就是中国未来的乔布斯,第一天见到他,他就在他的MacBook前面聚精会神)。我庆幸的是我现在还和这两位同学保持联系。也许将来我会看到很值得一说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本来我对专业没什么兴趣,高考填志愿却是第一志愿就填了软院,那是出于家庭的“迫害”。直到大一大二的摸爬滚打,我才慢慢有了对code的认知,简单的说,我对于字母拼凑工作有那么点热衷,对于底层领域的研究更是热衷,导致了后来在这些方面的用功。其实学东西也不是刻意准备了时间,很多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就慢慢学会了好多代码之外的东西,视频、PPT、美工、论文,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术,还是其他你喜欢的事物,自学永远都是没错的。我也在这几年见识过,不去上课也能有很好的结果,课堂不是必需品,一颗求知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从大神们的行为里,我自然是学到了很多。前三年都在为了保研而努力,这是很现实的话题,我大一没有重视,没有人告诉我未来,意识到的时候时间其实过去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学里的考试,大家比我更熟悉,而我自己的看法,觉得和高中是截然不同,大家互通考试信息,个人之间除了复习所花的时间之外,在表象上没有差别,智力因素不算在内的话就可以认为大家不是在竞争而是在齐心协力对付考试,至于其他人是不是这样想或者其他学院学校是不是这样的情况我就不得而知了。成绩,确实就很重要了,毕竟是考试,大家还是有差异的,高中英语老师说过,走到哪,人都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可能都一个水平。我拿过几个科目的第一名,也拿过几个70+的科目的可怜分数,我也慢慢接受,总会有人比你优秀,总会有属于我自己的合适的位置。
当然,遗憾是有的,这三年来,我没有疯狂过什么事情,一直平淡地过着,没和朋友出去喝过酒(噢,不对,还是有一次的,LC,那次可是为了你的生日喝多了呢,怪LYL逗比似的,总拉着我喝,果然如你们所说谁坐他旁边谁就得陪他喝到底了,哈哈),没熬夜看过球,没在篮球场上洒过汗。
有点乱,其实我不该这么写,这不符合文章的章法,太乱了,想到其实有很多重要的事迹可以穿插着讲,那还是以后写在续篇里吧,所以在标题后面加个01好了。以后的日子慢慢说。这应该是写过最长的一篇网文了吧。文笔完全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