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 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 ),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
《教育漫话》是他的的教育代表作,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洛克认为,绅士既要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他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Wfv�5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较之别的错误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开始搞错了,决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弥补,他们将携带根深蒂固的污点,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
的确如此,一直到现在,但凡说到教育或教学里的“错误”,我总会下意识想到洛克,想到他毫无转圜余地的断语。其实,反过来想,错误的不可洗刷,也是洛克对教育理念的坚信,如果教育者能够做适宜的教育,那么儿童未来携带着,“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的会是什么呢?
关于身体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如有一方面不健康,即使得到世间种种,也是徒然。
日常所见的人,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八九源因教育。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故。幼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皆有深远影响。
我们工作、幸福,须先有健康。身体要能忍耐劳苦。
大多数儿童的身体,是因娇生惯养弄坏,或受损。
衣着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主张每天洗冷水脚。可从春天练起,最初用温水,逐步加冷以至全冷。洗冷水浴,可使身体衰弱的人恢复健康,身体好的人增强和锻炼体格。
孩子到年龄应学习游泳。
多过露天生活,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即使冬天,也尽量少烤火。
不准喝冷饮料。饮食应清淡、简单。三四岁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不可喝酒或烈性饮料。避免吃一切糖果。
睡眠有助于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硬床。。
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千万别给儿童任何药物去为他预防疾病。
关于精神
人类各种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欲望,要及早训练,使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
儿童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如对他们不适合,绝不因为他们小、哭泣恳求,便允许。自由与放纵对儿童没有好处,因他们遇事没有判断的能力。
子女幼记事前,父母应不屈不挠地使其意志和易近人,一旦自然成性,便不致反抗与怨恨。着手要早,不能丝毫有所通融,务使子女敬畏父母之心变得自然,心理服从,没有勉强。及至子女年龄渐长,能用理智,管束渐松,父母态度亦应更和蔼、友爱,并成为可靠的朋友。
体罚不能抑制孩子的欲望,反而可能给以鼓励,亦可能使孩子精神颓废,抑制其活力和勤奋,使原本希望其爱好的事物反遭其厌恶。
小心避免用儿童心爱之物去奖励、讨好儿童。
做父母的应该仔细想想子女哪些过失值得自己生气,避免斥责过多,尤其是盛怒,它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威信,减少孩子对父母的尊敬。
斥责孩子过错时,应背着别人私底里进行,责备的话语应出以严肃、和蔼、庄重而不任情。表扬孩子时,应当着别人的面。这样可以让孩子看重自己的名誉。
稚气是孩子儿童时期所有的,并非儿童本身的过失,须留待时间、模仿与成熟的年纪加以纠正,免使孩子受冤屈和无益的惩罚,以致损伤孩子的童心。
规则教不好孩子,总会被他们忘记,规则愈少愈好,一旦定下严格执行。孩子必须做的事,应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在其身上固定下来,直至形成习惯。
父母应仔细研究孩子的天性和才能,他们适合做什么。亦应知道孩子缺乏什么,能否通过努力获得,以及是否值得去努力。
给孩子定规则,不如树立榜样,因为儿童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不可违反自己定下的规则,并为他们慎选伴侣。
孩子在父母跟前时,应使他们感到舒适自如,有其年纪应有的自由,不可无故加以不必要的拘束,使他们乐于与父母相处。
儿童应学的事情,绝不应该变成他们的一种负担,也不应当做一种任务强加给他们,要想法让他们有兴趣、喜欢,然后便会用功。尤其要注意观察兴致,好的时候,效率加倍,否则事倍功半。同时,要教他们养成一种自主的能力,即使对某件事情兴致正浓,也要能放得下,不为难并高兴地去做另一件事情。
如儿童的过失中含带倔强、故意反抗时,处罚力度应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直至看出是一种真正忏悔、羞耻和自愿服从为止。
做事疏忽和爱好快乐是儿童时期的特性,除非做事有流于恶习的倾向,最好少用权力,少下命令。温和据理劝说,效果反而会好。
儿童不了解高深的道理,说教打动不了他们,说理要明白易晓,是他们能接触到、感觉到的道理和说法。